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记者观察:印度兴起新一轮中文热

2013年11月26日08: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印度汉学界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脱节,从事中国研究的不少学者不会中文,只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印度的汉语教育普遍面临教师短缺、教材过时等问题的困扰。狄伯杰表示,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师人手不足,他们正积极争取中国教师前来任教,并打算在明年招聘新的中文教师。阿努佳老师也说,自己一直想邀请一位中国老师到学校讲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也可以学到地道的汉语,然而这一设想始终难以实现。学校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教材匮乏。阿努佳拿出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对外汉语教材,说是在新德里书店发现的旧书,而此前用的则是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的老教材。她告诉记者,非常希望能够联系到中国的学校,争取一些中文教材。

阮瑞山向记者介绍,印度汉学界有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两条主线,但这两者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从事中文教学工作的学者语言很好,但在中国研究方面则稍有欠缺;而从事中国研究的不少学者不会中文,只能借助英文材料了解中国。“作为一名学者,如果要细致研究中国,应该读原始的中文材料。”开设中文课程就是为了将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融合,培养一批真正能够用汉语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阮瑞山开设的为期1年的中文课程,主要面向贾米亚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上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

狄伯杰对印度中文教育与中国研究脱节的问题也深有同感。他表示,目前印度不少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参考资料仍是来自西方国家,文章视角单一,如果完全参考他们的材料,难免会有偏见。为了让印度学者具备阅读中文第一手材料的能力,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中国研究的副博士都要到中文系上两学期的中文课。同时,尼赫鲁大学中文系也在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中文教育向印中关系研究转变。现在该系本科已经开设了中国政治、经济、印中关系等课程,而在副博士、博士阶段所做的研究,已经完全脱离了汉语教育的范畴,侧重于中国问题、印中关系等方面。

不过,阮瑞山也承认,现在能静下心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生并不太多。他告诉记者,由于印中经贸往来增多,现在学习中文的学生大多比较务实,首要目的是赚钱,这一点在自己的中文班里也不例外。

印度中国研究所主席莫汉蒂教授对记者说,印度最近数年的中国研究已经获得了某些发展,但与普及中国知识的需要相比,进步还是不够。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了解都是不够的。印度人口超过10亿,懂中文的还是很少,只有有限的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而能够从事高级研究的则少之又少。“目前我们对对方的了解还是源于西方学者殖民时期以及冷战时期所撰写的书籍,叙事和理论都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目前两国直接交流的意识在增强,但印中的精英仍没有充分认识到直接了解的必要性。我们仍依赖于西方媒体和书籍来研究对方,我希望两国领导人能够推动印度的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国同样也应如此。”

记者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了解到,目前国家汉办对于印度中小学的中文教育十分关注,现在已开设针对印度中小学生的短期冬令营,每年挑选20名印度学生到中国进行为期40天的短期语言培训。(驻印度记者 吕鹏飞)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23 版)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