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玉王苡萱
为邵达洗床单时,王秀珍不停地抬头,看灯已成了她的习惯。
说起未赶去见父亲最后一面,王秀珍总是哭着埋怨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
◎每天睡3小时
犯困了就咬自己胳膊
每到夜晚来临,王秀珍都特别害怕。她怕自己一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就看不见儿子了。起初,她在床头挂了一盏灯,让强光照射自己,这样她会精神些。可她又害怕儿子无法入睡,细心的她自己动手做了个纸灯罩,遮住射向儿子的光,只让光打在她身上。
王秀珍每天只睡3个小时,她太困、太需要休息了,即便有灯光照射,还是偶尔会打瞌睡。于是,她开始在犯困时,咬自己的胳膊和手,“咬坏了就换个地方,继续咬。”胳膊上密密麻麻的伤痕,记录下了她呵护邵达的每一个黑夜。
邵达心疼母亲,他决定晚上不睡觉。起初王秀珍以为儿子是贪玩,直到有一天她在儿子的日志上看到:“坚持晚上不睡觉,是因为这样能减少妈妈给我翻身的次数,我想让妈妈多休息会儿。”看到这儿,王秀珍哭了。
邵达用手指在手机上给母亲敲了一首诗,名字叫《夜晚的付出》。他在诗中感叹,母亲为了照顾他而衰老:“青春的容颜,已成句点。余下的时光还有几年?”
◎看着灯干活
担心断电呼吸机停工
王秀珍夫妇都是徐州市大许镇邵楼村的村民。他们的儿子邵达6岁就被确诊患有肌无力、肌肉萎缩。夫妇俩跑遍了北京、上海、徐州的各大医院,医生得出的结论相同:孩子顶多活到18岁。
夫妇俩没有放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邵达都是在母亲的接送中完成学业的。临近毕业时,邵达的病情突然恶化,连坐都坐不稳了,只能退学。在家的这段日子,王秀珍就陪着邵达看看电视和书,教他做手工。
每天,她都要帮儿子擦脸、洗脚、翻身、按摩、喂饭。邵达虽然知道自己的病情,但十分乐观,开心的时候还会给母亲唱歌、讲笑话听。在王秀珍的细心照料下,儿子已经24岁,虽然从21岁起,邵达就已经开始呼吸困难,但还是打破了医生对儿子下的结论。
10多年来,生活周而复始,她几乎没有出过自己的小院,就连父亲去世也没能回去看一眼。
现在,虽然儿子有了呼吸机,但王秀珍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她在小院干活时,总是不断地看向一旁的灯,王秀珍说,因为她怕突然停电,呼吸机不工作了,儿子的命也就没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