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世纪留学潮,群星璀璨耀中华

王辉耀

2013年11月01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1950年10月,100多名留美学者乘海轮“威尔逊总统”号回国。
  图②:创会之初,欧美同学会会员在未拆建前的喇嘛庙前合影。资料图片 版式设计:蔡华伟

2013年欧美同学会迎来了百年庆典。百年留学史就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留学人员促进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近年来,中国迎来了大规模的人才回流。截至2012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达264.47万人,其中有109.13万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一代骨干力量。而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正在陆续加入这一行列

欧美同学会创立于1913年,将中国留学史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此之前,中国留学生群体如一盘散沙,社会影响力有限;在此之后,留学生开始凝聚成一支有组织、有主张、有精神的爱国力量和最先进的社会力量,成为中国近现代化最强有力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考诸中国留学史,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但关于阶段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论。根据不同阶段留学生群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担负的不同使命和带来的不同影响,可将中国留学史简化为五代留学潮。

第一代留学潮

(1872年—1900年)

留学从最初的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行动,是为中国五代留学潮之滥觞

1847年,广东青年容闳在一个传教士的帮助下赴美留学,成为中国留学第一人。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李鸿章建议选派有志青年留洋。1872年—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学习当时国内办洋务急需的开矿、机械、造船、工业技术等工科专业。从此,留学从最初的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行动,是为中国五代留学潮之滥觞。

从“被留学”到官派留学,背后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中西“文化势差”的逆转,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态度变化。虽然这种“变”,从一开始,多半是被动、被迫和无奈的,但由于这种“变”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全球化趋势,很快成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最重要途径。

这批留学生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晚清外交家及民初交通总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和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提升中国的海军实力,1875年选派留学生赴欧学习,到19世纪80年代末共派出88名,留学期限为3年左右。

这批留学生最杰出的代表是翻译了《天演论》、有“精通西学第一人”之称的严复。

下一页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