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拉着她,他81岁,她82岁,走在落叶飘零的路上。
两个人每天都在拆迁工地上收拾砖块。
车胎破了,老汉修一修。
拉了一车砖头,送往收购站。
午饭,两碗面条,两个馒头。
“我这活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干不动了。”家住西岗村的81岁老人李玉起指了指他的腿说。
每天,82岁的老伴和他一起,把工地拆迁留下的废砖修成可用的整砖卖钱(俗称“砍砖”),从早干到晚,一天能砍300块。
李老汉说,他来郑州打工20多年了,2年前,老伴提出要来郑州和他一起干,想看看大城市,尝尝这儿的胡辣汤。
从此,他们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砍砖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说过得很幸福。
儿女孝顺,但他们选择留在郑州,住在牛棚
沿着西岗村公路边一条泥泞的土路,拐进一条约一米宽的胡同,沿途还要留意地上的牛粪,曲曲折折近300米才来到了两位老人的住所——牛棚里隔出的一个几平方米的房间。
房间的隔壁养着5只牛,15只羊,刺鼻的气味令人不适。两年前,因为租的房子拆迁,李老汉从柿园村搬到这里——因为房租便宜。
这是一个养牛厂,因为规模不大所以空出了一块地方,老板用水泥石棉瓦把房间隔开,租给了他和另外一位租户,一个月50元钱。
“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只要有个能住的地方就行。”李老汉说,儿女孝顺,想让他留在家里,但他还是选择在郑州住下。
“嘿嘿,他比我有劲,我腰不好”
早上7点,李老汉蹬着拉砖的木板车,拉着老伴离开家,赶往6公里外的一处拆迁工地。木板车“吱吱呀呀”地走在落叶飘零的小路上。
半路上,他们会到一家小店买两碗胡辣汤,他们是那里的常客,小店的胡辣汤比别的地方便宜一元钱。两碗2元钱的胡辣汤,1元钱的包子,这是他们的早饭。
拆迁工地到了,大部分遗留的墙体已经运走,只留下一些零散的泥土和砖块。墙体内的钢筋和一些值钱的物件已被捡完,两个老人捡土堆上零散的砖块,把砖块上的水泥用砍刀砍掉,修成一块块完整的砖。
刀落尘起,砍刀砍下的水泥灰嵌近了老人深深的皱纹里。两个小时,两位老人修出了100块砖,整齐地摆在身边。老太太稍慢,工作量不及老汉的一半。
“嘿嘿,他比我有劲,我腰不好。”老太太脸上的皱纹牵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
李老汉说,他们一般干到天黑,最多的时候一天修出了300多块砖,运到附近一处收购站。
“其实我住的地方就有一个工地,但那里有一个大陡坡,我上不去。”李老汉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