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北京史的巨擘,如果没有他,人们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明白北京的历史;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将他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
他是最早接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中国人,如果少了他的敏锐和果敢,我们或许还要在“申遗”的路上徘徊更久。
当我国目前已经入选的33项世界遗产的光芒闪耀于天地之间时,当更多的文化遗产因获得有力的保护而转危为安时,一个名字值得记忆与敬重,那就是侯仁之老人。
2013年10月22日下午2时许,这位被称为“活北京”的老人,永远离开了北京——这座他毕生爱着的城市。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102岁的生日了……
侯仁之作报告讲北京历史地理。
《北京历史地图集》
侯仁之和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弟弟在清华气象台前。
102岁的侯仁之是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30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他在33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 “我们不了解昨天和前天,怎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呢?”
曾经在北京的西二环路东侧,经常能看到侯仁之老人坐在轮椅上,注视着身旁呼啸的车流。在他身下4米,是800多年前金中都皇宫雄伟的大安殿遗址,而他前方的大道,正穿过这片古代宫城的中央。
他倔强地站起身来,手持拐杖轻走几步。此时,天雨飘散,洗净了周围一片葱绿。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北京所历经的沧海桑田,在这一刻得到了最为真实的诠释。
这是在北京广安门附近的滨河公园,这片土地,老人过去曾多次探访。后来,他行走不便了,仍情系于此,再来看看一直是他的期盼。
“那是在1984年,我正在美国讲学,听到北京正准备在西二环路建设滨河公园,特别高兴,就写了一篇文章寄回来,发表在《北京日报》上。”侯仁之边走边说,“我在文章里提出,建这个公园非常重要,因为它正位于金中都宫殿群,这段历史应该让人们知道。”
他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后来在公园内立了一块碑,上面是他写的《北京建城记》。
1990年,在北京西二环路施工中,在公园及道路地下4米处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经考证,这正是金中都皇宫的主体建筑大安殿,而沿这处遗址的南北一线,还找到了金中都宫城大安门等12处。湮没已久的金中都宫殿群,终于得到科学而清晰的实证。
“金中都是北京城在历史上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开始。元灭金之后,做出放弃中都的决定,并于东北郊另建新城,这就是著名的元大都,也是今天北京明清古城的前身。”侯仁之讲述道:“搞清楚这段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城市的历史怎能爱我们的城?不爱我们的城怎能爱我们的国?”
在滨河公园以西数百米,隔着二环路与几幢塔楼,有一个被建筑工地包围的干涸水池,这是金中都宫城的唯一遗存——鱼藻池遗址。老人来到这里,寻找9年前他写下的碑文。可是,碑已不知去向,似乎已伴随着远逝的历史而踪迹全无。老人显得有些伤感,但他得知,北京市有关方面已在考虑整治恢复此处遗址的计划,几分欣慰之情又浮在脸上。这复杂的情感,似乎是历史工作者所无法摆脱的。
他还记得1934年他在燕京大学读历史系时听到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关于北京古城的论述:“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他正是被这诗与画的语言所深深触动,才走进了北京的历史长河。
在北纬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里,北京城是最长寿的,今天她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侯仁之倾其一生,探解着这个古老城市的生命源泉。“我们不了解昨天和前天,怎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呢?”侯仁之如是说。
2 “期待我所从事的‘冷’学科后继有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讨论会上,被誉为“北京史巨擘”的侯仁之指出:“深入揭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和特点,是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侯仁之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北京城。“经世致用”或谓“用世益民”是侯老科学研究的真谛。1965年他便主持完成了一项有关北京城地下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这对排除城市建设中的隐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致力于为首都建设服务,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市建设包括天安门广场等重要设施的建设都做出过重要贡献,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推进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等工作。
北京修建西站,最初选址时曾考虑利用莲花池,因为池水几近干枯,便于地下建筑,并且没有居民搬迁的问题,可以很快动工。但侯仁之认为:莲花池这个地方很重要,追根溯源,它和北京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据史料记载,北京城有3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蓟城,它最早的生命来源——水源,就是莲花池。“一个人,绝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过去,一个如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也绝对不可以忘记自己的起源。”侯仁之反复建议将莲花池保留下来。最后,市政府决定保留莲花池,在莲花池东北岸将西站建设起来,成为首都的又一新大门。此后,北京进行中心区水系治理工程,侯仁之又以极大的热情呼吁恢复莲花池昔日“绿水澄澹,川亭望远”的景观,使富有历史渊源的风光出现在京门一侧。
历史上的北京城,其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设计规划美轮美奂,达到了封建王朝文化、艺术和建筑的顶峰。北京的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从北到南的中轴线。在封建王朝时代,城市的中轴线只向南发展,宫殿也一律面向正南。这是因为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受到强烈的西北风的影响,因此主要建筑一律面向正南,在这个传统的意识形态里产生了“面南而王”的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一定面对正南统治天下,都城设计的中轴线也一直向正南发展。侯仁之这位当年燕园的长跑冠军,曾徒步考察过北京的山系,并冒着倾盆大雨察看北京城水系的来龙去脉。他揭示和论证了北京城的起源和变迁,提出了北京城市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前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帝王至上”的封建国都;新中国成立后以天安门广场改造为代表的“人民至上”的新首都;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以亚运会开辟中轴路向北延伸,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主题、向世界敞开胸襟的新思想。“北京的老城有一条中轴线,现在,在这条线上有两个明显的标志性建筑。一个是紫禁城,已经列入了世界公认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一个是天安门广场,它已经由原来的宫廷广场最终变成了人民广场,代表着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发展……过去的北京一直向南发展,封建统治王朝的时候,明朝建立现代的北京城,先建内城,后建外城,天坛,先农坛,所以这个轴线是向南的。后来,亚运会决定要在中国召开,于是决定向正北发展,所以把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放在正北方,它在北辰路北,为什么,北辰就像北斗星一样。北京亚运会后,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又进一步向北发展,在北中轴线正北又建立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从亚运会再到奥运会,向北发展,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走向世界,走向了新时代。”这样北京城的象征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任何国家都没有。每每谈到中轴线上的这些变化,侯仁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他还十分看重北京城的水系建设,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得以清水环绕。
在历史地理学、历史考古学和城市建设学等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的侯仁之,早在1950年发表的《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中,就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他倾注毕生心血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揭示了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划做出了贡献,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博士生。面对诸多荣誉,老人的反应很平静:“我只希望对我的这些奖励,能够引起人们对历史地理学的关注。学问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以有涯逐无涯的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我们要用自己的学问,以使人类的发展臻于尽善尽美的地步。现在我经常想到一句话是,‘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当努力奋发,继续前进,但是更期待着我所从事的‘冷’学科后继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