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 王金雪)今天,在北京参加中国与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的四位80后政治精英接受了记者专访,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同时感谢论坛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和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并对论坛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四位接受采访的青年政治家分别为:
埃斯梅达拉·史克亚乌,出生于1983年,现任阿尔巴尼亚社会党青年组织都拉斯地区欧洲社会主义青年论坛主席、国会议员 。
马尔科娃·茨委特林纳,出生于1988年,现任保加利亚公民党国际书记。
米哈乌·路德维科夫斯基,出生于1985年,现任波兰总理顾问、人民党发展基金会理事会主席。
卢希·瓦洛娃,出生于1983年,现任捷克社民党青年组织副主席。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保加利亚公民党国际书记马尔科娃·茨委特林纳认为,想要成为一个政治家,首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从内心认同自己的工作;二、真正关心自己的国家,努力做对国家有用、有价值的人;三、不要人云亦云,要走自己的路,做事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并逐步落实,努力成为其他青年人的榜样。她还表示,作为青年政治家,应当有直截了当的做事风格和团队精神。
四位嘉宾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要深入群众,从基层做起,了解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成为一个让人民尊重的人。
波兰总理顾问、人民党发展基金会理事会主席米哈乌·路德维科夫斯基补充道,不管是从事政治还是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断努力,同时社交能力也很重要。
如何看待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
四位被访嘉宾一致认为,政治制度的差异并不影响人民之间的交流。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很成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促进者,政治和文化方面也都很成功,很多地方值得他们在工作中借鉴,要努力在差异中求同,继续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管在哪个国家,是何种政体,权利都来自于人民,要紧密地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
四位被访嘉宾虽然都是80后年轻人,但都对中国文化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和文字都十分令人着迷,而且汉语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在中东欧国家,汉语学习正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情,越来越受人们青睐。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学习汉语也变得十分重要,即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同时中国的美食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如何看待本届论坛?
四位被访嘉宾都认为,这个论坛十分重要,很高兴能够成为这个论坛的参与者。此次中国之行,获益颇丰,他们将努力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
更重要的是,本届论坛为他们以及其他与中东欧青年政治家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认识新朋友,并在未来保持联系,相互从对方身上学习闪光点。
阿尔巴尼亚社会党青年组织都拉斯地区欧洲社会主义青年论坛主席、国会议员埃斯梅达拉·史克亚乌提到,在中联部安排的清华科技园参观行程上,她看到许多年轻人都致力于搞科技发明,她希望这样的模式带回国内。她认为,如果青年人的教育能够得到保障,那么国家的未来也就有了保障。
保加利亚公民党国际书记马尔科娃·茨委特林纳建议论坛是否能开设类似文化之夜的活动,让每个青年政治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
捷克社民党青年组织副主席卢希·瓦洛娃提到,三年前她曾来过北京旅游,当她那时站在紫禁城面前时,绝对想不到三年之后会有机会与大家一起面对面坐在这里。因此,她说“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就会有更好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