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起持续奋斗、探索创新的结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一是坚持、继承、完善;二是纠错基础上创新;三是在新的实践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贡献;制度基础;理论准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历史性贡献。
一、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领导人民军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党和人民长期浴血奋战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统一、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胜利实现,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是一个护身的法宝,是一个传家的法宝,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这个法宝是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越是反动派骂‘极权政府’,就越显得是一个宝贝”(《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2—1503页。)。建立和巩固人民的国家政权,这是人民的命根子,也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
在新中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这个制度基础,首先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讨论政协常委会的建议。毛泽东作总结时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因此,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会议一致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还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赴杭州开始工作。1954年3月17日,毛泽东回到北京。3月23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将宪法草案初稿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6月14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在公布《宪法草案》3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占全国人口1/4,提出118万条意见和补充。直至1954年9月20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1197名代表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坚持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
这个制度基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党外民主人士合作共同建设国家的有效方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能够充分地、广泛地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参政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个制度基础,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是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七年,党领导人民在继续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有步骤地开展经济管理和经济建设,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调整工商业,全面恢复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础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坚持自愿互利原则,国家引导,把个体农民、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通过国家资本等多种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定息方式对资本家生产资料进行和平赎买,把对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最后彻底完成双重改造。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及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设想,第一次在中国成为现实。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邓小平后来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这个制度基础,还包括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关乎中华文明复兴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方面不断荡涤着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旧文化、旧观念;另一方面又开启建设新文化、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的征程,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的方针,团结教育广大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头3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制度基础。但是由于出现了“左”倾错误,也造成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挫折和混乱,留下值得反思的深刻教训。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