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本涛: 威仪自信 不辱使命

刘小晖

2013年10月08日08:3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李本涛: 威仪自信 不辱使命

李本涛(中)在北京奥运会升会旗训练中

李本涛与俄罗斯仪仗队队长(左)、美国仪仗队队长

“齐纳(中国)!齐纳(中国)!当时,墨西哥民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你知道吗,在异国的土地上,没有什么比听到这欢呼声更让人热血沸腾。”说这话时,李本涛的眼里跳跃着光亮,似乎瞬间回到了上个月墨西哥城的阅兵大道。

2013年9月16日,李本涛率领三军仪仗大队25人仪仗方阵,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高擎五星红旗,参加墨西哥独立203周年暨陆军成立100周年庆典。这是仪仗队第四次成建制走出国门,是继2010年之后第二次参加墨西哥庆典阅兵,也是他作为仪仗队大队长第一次率兵出国执行大项任务。

从1989年17岁当仪仗兵起,李本涛便在仪仗队里屡创第一,他和仪仗队是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发展的见证人。

李本涛

1972年生,1989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曾执行司礼任务千余次,包括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克林顿访华,奥运会开、闭幕式升旗, 60周年国庆大阅兵,墨西哥独立203周年庆典等大项任务。

1.出奇制胜,三创佳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作为仪仗队史上最年轻的执行队长,李本涛手中的指挥刀,将在交接仪式上与英国皇家卫队指挥官交锋。这一年他24岁,是他当上执行队长的第三年。

李本涛深知,仪仗队的一举一动代表着国家尊严,一言一行昭示着三军威严。而作为场上的指挥者,他一人指挥的优劣,决定了队员每一个动作的质量。他憋足了劲儿要在交锋中争上游。要争上游,就必须有出奇制胜的“绝招”。

李本涛通过各个途径查找资料,琢磨英国礼兵的每个动作,并研究不同国家的军刀礼。他发现,军刀礼结束时,所有执刀者都是目视军刀入鞘,他灵光一闪:如果自己不盯着军刀而直接收刀入鞘,军刀礼一定会更洒脱更有气势。

第一次练习刀入鞘时,他“唰”地收刀,一下子把左手食指削下一块皮,眼见流了血,他心里还真有点儿动摇,怕万一练不出来,岂不是白费功夫。再想想,倔劲又上来了,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完美。

一天一天地坚持练下来,他的动作也越来越娴熟,他又用手绢蒙住眼睛进行“盲练”,最终,找到了收刀的“诀窍”,即:右手是一点、胸前是一点、左手背是一点,把握好这三点,把三点连成一条线,收刀的动作既准确又潇洒。

这天合练,李本涛善意地伸出手,准备与英国执行队长握手,没想到,对方似无视地转过身,自顾自地行了一套军刀礼。当时现场有很多媒体记者,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又微妙。

李本涛神情不变,从容地抽回手,然后,一个标准的动作,转身面向台下全体敬礼。紧接着,“唰”!寒光一闪——拔刀、拖刀、立刀、撇刀、举刀——准备收刀,此刻,他举起刀的右臂,故意停顿了几秒,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指挥刀上,现场鸦雀无声——只见他目不斜视,“唰”地一声,收刀入鞘。

“中国的指挥官帅!”现场发出一片片惊叹声。李本涛随即从容地向英方队长伸出手,对方明显地感到不好意思,马上与他握手。

在“刀客”的交锋中,执刀者代表国家的尊严,而这一次交锋,李本涛的“刀法”更精准、更威风,作为指挥官,他更有礼节,也更自信。

7月1日回归仪式结束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唐家璇称赞李本涛的口令赛过张飞。而当1999年12月19日澳门回归仪式上,李本涛再次亮剑,唐家璇的评价是“涛声依旧”。

2008年8月8日,中国人实现了百年梦想,第一次承办奥运会。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国旗、会旗升旗的重任,也落在了李本涛的肩上。这意味着他要在36岁的时候,从一名指挥官转型为升旗手,从“人刀合一”转为“人旗合一”。

然而,从他受领任务至奥运会开幕式前一个月,奥组委关于旗杆高度、会旗大小、会歌的语言等几大方案均未确定,这对于升旗手来说,训练量无疑会翻番,因为他要根据不同的预案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而这些未知也带来极大的压力。

李本涛从不怕压力,也从不缺乏勇气,但他清楚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智慧,创新,科学,预案,最重要的是思路,这在他历次执行重大任务前,无一不被验证。

为了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他在大队办公楼六楼固定了一支离地面18.5米的铁架,用哑铃代替滑轮,再穿上尼龙绳,制作成简易的旗杆。练习升会旗时,他会站在地面上,练习升国旗时,便站在比地面略高0.5米的台子上。

期间,升旗方案也几经改动。最初考虑手摇式或电升式,但综合考虑到场馆环境、军人形象等诸多因素,大家认为手摇式有失风度,不太美观,电升未免又过于平淡。最终,李本涛选择了手升,希望能完美体现出中国特色。

实际上,手升是难度最大的升旗方式。

首先是升旗时间的掌控问题。如何按照国歌、会歌的时间,将旗帜准确无误地升到顶端,对升旗手来说是个挑战。国歌他最熟悉,也胸有成竹。

“但最让我纠结的是会歌,歌词是希腊语,我根本听不懂,更别提找到升旗的节奏了。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一点儿灵感都没有,我甚至有点儿绝望。”讲到这,李本涛出乎意料地“坦白”。

很巧,在鸟巢的第一次合练,他忽然听见孩子们在清唱会歌,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专门请了老师学习希腊语发音。于是他赶紧拜小朋友们为师,跟他们学习怎么发音,最后干脆用最笨的办法即中文代替希腊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地标注,晚上又戴着耳机琢磨了一夜,终于找到了灵感。

在对升旗和接旗手的动作设计上,李本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正步的动作夸张化了,弯臂改成直臂,踢腿高度由原来的25厘米提高到30厘米。这样,从高处看,接旗手的动作显得更大气,更有观赏性,也更符合运动会的特点。

升旗时,李本涛手离身体15厘米,两臂端平,一把一把地将会旗缓缓升起。细看,刚中有柔,柔中带韧,似无形却有形,犹如怀抱六合。这要多亏他上研究生时得过太极拳冠军。他设计的这个动作,正是借鉴了无极生太极,体现出心中是个圆,怀抱地球运转——中国融入世界,世界在中国的心中。开幕式当天,李本涛伫立在旗杆前,永恒之中,涵有动静两潜能,作为“第一升旗手”,他庄重地升起世界上最美的五星红旗。

残奥运会闭幕式结束两个月,李本涛马不停蹄地接受了新任务,作为仪仗方队方队长参加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与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相比,这次阅兵的任务急、训练时间短。

李本涛是阅兵方队最年轻的方队长,他更能贴近年轻士兵的心。一进阅兵村便号召每一名参阅人员“每分每秒都有意义地度过”。

李本涛有一套 “快乐训练法”,即“让战士们在训练时都有一个快乐的心态,通过小比赛、小激励,让训练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讲求“以人为本”,平日关爱战士们的生活,该笑的时候就要让战士们笑出声。只要单位时间训得足、训得好、训得巧,那就完全没有加班训练的必要。

在他看来,训练不能盲目,他从来不要求方队出现多少“瞪眼王”、“踢腿王”,这些作为基本训练要领,只是踢出气势的前提。军人的步伐要讲求“三分动作,七分精神”,军人的风范和气势极为重要。唯有最终真正展现出军人的英姿、军人神韵的步伐,才称得上成功。为此,他发明了许多灵活有趣的训练方法。

比如,“视线遮挡法”。阅兵场上有75厘米线,久而久之,有的战士就会对这条线产生依赖,习惯往脚下看,这样一来就会失去军人的气势。李本涛用帽子遮挡住战士们向下看的视线,让他们在熟练掌握感觉的本能中,找到自己的精、气、神。

每天,在烈日炎炎的阅兵村训练场上,李本涛那洪亮又极具煽动性的口令都会让方队每个人热血沸腾:“通过天安门广场96米,眼睛争取一眨不眨!加强腿功!保持好腿功、腰功、肘功、脖功,最后达到最高境界的头功!标齐!非常好!把军旅标兵的新风采走出来!”

10月1日阅兵式当天,由156人组成的仪仗方队,引领三军,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108步,步步精准,分秒不差。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