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6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 从技术到产业链条,产业化仍任重道远
2009年8月25日,生物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联盟定下了未来3—5年的产业目标:即为5个城市1000辆汽车提供清洁生物燃气;建成50座兆瓦级热电肥联产生物燃气电厂;为500个新农村提供生物燃气集中供气;建立100万亩以沼气为纽带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
马隆龙说,从现在情况看,各项目标正紧步推进,但离计划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原因是,生物燃气的盈利有限,且投资回收期长,难以吸引企业投资。当前,投资生物燃气的企业,大多也是为了消化自身的废弃物。
潘文智介绍,2011年,德青源开始发展的管道生物燃气,试运行期间每立方生物燃气卖2.5元,每年净利润有68万元,但仅生物燃气工程投资一项则需要近5000万元,成本回收周期很长。
潘文智说,当前的问题是,沼气发电补贴往往很晚才能拿到,而燃气管道的高投入、低回报,也无法刺激企业投身管道生物燃气项目。
据了解,发展生物燃气,除了并网发电可以得到国家补贴,每度电能卖到0.65元外,其他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出台补贴政策。
同时,生物燃气产业环境还有待培育。除了生物燃气投入产出外,一个完整商业模式中成熟产业链条还有待完善。马隆龙说,生物燃气系统非常复杂,从原材料收集到生产过程,再到副产品消纳都必须保证中间环节畅通,这就需要对产业链进行专业分工。而目前,生物燃气从原材料采集和预处理到燃气制备、装备制造等各子产业体系并未成型。
生物燃气标准化也影响产业的推进。马隆龙说,当前,沼气行业大量使用非标设备和管理机制缺乏,是导致沼气工程成本高,质量差、运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在潘文智看来,相比沼气发电,管道燃气更有前途,但要吸引更多人进入这个行业,则需政策支持。
据了解,在农村铺设管网对生物燃气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而当前还不能持续稳定供应高纯度的管道燃气的现实,又使得生物燃气很难接入城市天然气管道。
马隆龙说,生物燃气获取技术虽然有较大提升,但在原材料预处理、产品提纯、沼液等产品的后处理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技术上的缺陷不应该成为商业化应用上的阻碍。”马隆龙说,他希望生物燃气首先能够找到适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在产业推进中不断解决技术问题。(记者 喻思娈)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6日 20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