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6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扫描二维码 |
核心阅读
中国足球的后备力量现状如何?中国足球是否真的后继无人?中国足球的青年人才该如何培养?在“6·15”中国足球队以1∶5惨败给泰国“二队”后,这是不少人思考的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走访国安足球训练基地、鲁能足球学校,采访业内专家,感受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的困难和问题,探究中国足球的希望和出路。
虽已初秋,仍是烈日炎炎。16时,中信国安足球训练基地,30余名预备队队员已到达场地,整齐地将球鞋排列成行,准备开始下午90分钟的高强度训练。
“樱桃好吃树难栽”,这些队员就是国安培养的“苗子”。最小的是1995年出生,今年刚成年,最大的今年也不过20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补充一队。
怕受伤怕淘汰,学校、家长对孩子踢球态度消极
据了解,目前在国安梯队踢球的北京本地球员寥寥无几。国安青少部主任杨璞介绍说,国安如今基本都从外地招收队员。队员基本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二、三线城市。北京本地的孩子,“总共能有三四个就不错了”。
为什么北京踢球的孩子少?在杨璞看来,一是因为学校校园足球还不够普及,学校对足球不重视,也不太敢让孩子踢球,“万一受伤了怎么办?”二是因为踢球的大环境不好,淘汰率很高,万一孩子被淘汰,“以后上学怎么办?”此外,目前给孩子踢球的场地也不多。“如今的北京,没有业训,没有足校,所以北京的孩子从小很难得到专业训练。”
“其实踢球孩子少也不是北京独有的现象,全国都很少。”杨璞说。“二三十年前,踢球的人比现在多很多。如果北京市要组队,从七八个区县挑出30个球员很容易。”他拿国外的例子做对比,“比如日本,1个地方可以有1万个会踢球的1997年出生的孩子,人家可以在1万人里面选,而我们现在能在800个人里面选就不错了”。
学校、家长对于足球的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目前足球根基不牢。国安二队主教练郑小田告诉记者,他曾带领一个韩国外交官的12岁孩子训练,踢球中孩子的脑门儿磕破了,赶紧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结果孩子的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他已经是男人了,男人有个疤很正常。”
从5个网点招生,淘汰率高于80%
国安目前的青训体系呈“金字塔”结构,可通过“5、3、2、1”来简单形容,最下面是5个网点,之后是组建3个梯队,有两位青训总监监管整体训练,最后是一队。
目前,国安的5个培训网点分别是越野(依托望京南湖东园小学和回民中学)、阳光少年(依托47中学)和朗跃(依托三里屯一中)3家俱乐部以及朝阳区和东城区体育局。5个网点以国安俱乐部的名义在全国招生。
网点和国安的关系像是“一个撒网,一个捕鱼”。网点除了可以以国安的名义招生外,每年还能从国安获得价值20余万元的运动装备。网点负责在全国寻找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并一直培养到初中毕业。
之后,国安将定期组织网点的适龄球员进行集训,由总教练、教练员以及俱乐部成员组成专家组选拔梯队“苗子”。每个网点平均能够选四五个,两年一选。一般来说,孩子九年义务制教育之后才会进入青训队伍。如果要成才,从初中毕业到20岁,差不多4年。如果一个孩子从10岁开始踢,那至少得10年时间才能成才。
目前,国安一共有3个梯队,总共100余人。梯队队员要想踢到一队非常难, “打个比方,如果1个队伍里有30人,能有5个上一队就很不错。这样下来淘汰率要高于80%。”杨璞表示。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