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关注: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详解中科院院机关改革

为了发展,再难也要改

2013年09月13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白春礼近照
  高海涛摄(《神州学人》供图)

100多个研究所,6万多科研人员,5万多研究生,5万多离退休人员——如果把中科院比作巨型列车,每一次“变轨”都会引发震动。作为全院管理的中枢神经,院机关的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年夏天,中科院完成了自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力度最大的院机关改革:撤销原有的4个核心业务局和院地合作局,合并组建3个新局。

改革的显性结果,是精减了机构:院机关部门和内设处室数量、局处级岗位设置和机关编制都有所减少,改革后有4位正局级干部到研究所任职或回到科研岗位,近10位正处级干部改任副处长。

沿袭旧制,相安无事;革故立新,麻烦不少。中科院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日前,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详谈了院机关改革的来龙去脉。

1打破条块分割

消除部门利益

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扫清障碍,提高了管理效益

改革之前,中科院设有4个业务管理局:按科研性质分类的基础科学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按学科领域划分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全院100多个研究所被切块划分给这四个业务局管理。

“学科交叉融合和相关单元协同创新,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科院的最大优势,在于整合资源、集中攻关。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恰恰阻碍了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阻碍了中科院优势的充分发挥。” 白春礼以深海探测研究工作为例,虽然深潜技术属于高技术领域,海底生物多样性和新物种研究却属于生物领域,海底地质构造研究又属于资环领域,实际上涉及生物局、资环局管理的业务,这项工作需要多学科协同配合。“我们怎么管理这样的研究机构?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管理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研究所藩篱,协调并有效集成院内研究优势,进行综合交叉集成研究。”

条块分割不仅人为设置了学科壁垒、降低了办事效率,还加剧利益部门化。根治顽疾,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中科院动的“大手术”是:撤销原有的4个业务局和院地合作局,按科学创新活动性质及其功能,新设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和科技促进发展局。这3个局的业务均覆盖全院,不再对口具体的研究所。

这样会不会削弱科研业务管理?“应该不会。”白春礼介绍说,这次还新设了中科院学术委员会、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发展咨询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统筹全院科教资源以及院士群体和科技专家智力资源,将科技创新、思想库建设、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等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系统,从宏观层面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局与长远发展。“加上此前我们推进的研究所自主权下放,科研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

2半年准备

三周完成

酝酿慎之又慎,操作速战速决,力争“工作不断、思想不乱、秩序不散”

完成这次涉及中枢神经的“大手术”,中科院只用了3周时间。

5月10日,白春礼在机关干部会上做完动员,改革随即启动,第二天即按照新局运行。人事交接、资料移交、办公室调整……在三周内全部完成。

“这么大规模的改革,势必会影响日常工作。”白春礼说,速战速决是为了把改革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力争“工作不断、思想不乱、秩序不散”。

“我们之所以能够速战速决,是因为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从提出设想到改革动员,花了半年多时间。”白春礼说,他在去年中科院党组冬季扩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机关改革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响应。

“立志如山,行事如水”——白春礼用毛笔写的这句格言,是他主导此次改革的风格写照。

院党组很快成立了由三位院领导参加的改革方案起草小组。在此后的三个月里,方案小组先自己研究、制定草案。其间,白春礼与他们进行了多次详细讨论,才提出最初方案。

之后,白春礼先就方案逐个征求每位党组成员的意见。他说:方案还不完善,请大家从机关管理的角度,看方案合理不合理,有不合理的地方,咱们就改。

征求完党组成员的意见后,白春礼委托秘书长征求院老领导、老专家意见,请他们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汇总各方面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后,方案才正式提交党组会讨论。会后把方案发给每一位党组成员,请大家再研究思考一周,将新的意见直接改在方案上,然后再次召开党组会研究确定方案。

经过半年多的仔细酝酿、深入讨论、反复修改,改革方案最后敲定,做到了“方向对、考虑全、措施细”。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