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门源县旅游业发展起始于2000年第一届油菜花旅游节,发展历程仅10余年。10多年来,凭借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功能齐、组合好、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兼容等优势,依托全省“一圈三线”的旅游发展格局,县委、县政府着力在理清旅游发展思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对外形象上下功夫,使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带动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十一五”以来,先后投资3.1亿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景区景点建设,建成了浩门镇民俗一条街、东旭“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首个旅游娱乐性项目花海赛马场和两个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开发建设了一批景区景点,连续成功举办和协办了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及岗什卡高海拔滑雪登山活动等,注册了“金门源”等七个旅游品牌商标,培育了3家三星级宾馆,发展农牧家乐87户,先后获得“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小镇)”称号,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全球十大绝美花海”、“中国最美丽油菜花海”、“国家4A级景区”称号,属于祁连山草原的皇城草原“中国最美丽草原”称号,而仙米国家森林公园、东海大峡谷等一批有待深入开发的旅游资源,使门源旅游后劲十足。“十一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5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02亿元,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以每年13%和22%的速度增长,以旅游产业为引领,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4.1%。结合生态旅游,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也深入推进,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十一五”以来完成林业专项投资2.29亿元,完成造林育林75.5万亩,退耕还林4.5万亩,退耕还草、荒滩种草9.69万亩,低效林改造和补植补栽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19.37%增加到了2012年末的39%,增加了19.63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了44%。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把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市场,扶持培育了一批以回族宴席曲表演队为代表的文化专业队伍和人才队伍,创作发行了以刊物《金门源》等为代表的文化文艺作品。2008年回族宴席曲和华热藏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源华热婚俗”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77%,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