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
给“创新之苗”自由生长的空间
“一个理想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同时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在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如此说。
在复旦,学生被给予充分的自由和宽容。本科生自主选题申报参与学术研究、本科个人申请出国访学资助、教学课程仅有1人选课也会开课,这是复旦大学给予学生的“特权”。
给予充分的自由,其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2012年起,秉承“学生自治”的建校传统,复旦大学在全面组建五个“四年制”本科生书院的同时,建立起配套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制度。
学校的部分两院院士、全国教学名师代表则受聘担任书院导师,将在书院内与学生们一起,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和文化活动,如研习班、读书小组或者兴趣社团。住宿书院将成为师生自由交流、共建共享、展开共同学术生活的公共空间与文化平台。
大学应该怎样保护年轻人的天赋、个性、兴趣和潜能?复旦本科生学术资助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副校长蔡达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说:“让年轻人的思想得到表达和引导,表达得越充分,引导得越细心,培养效果自然越好。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成功学者通常的成长之路。”(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