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记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下)

高文

2013年09月11日10:48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吴金印(右二)在卫辉市狮豹头乡李沿沟村与乡亲们拉家常(2002年4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7月初的一天,吴金印从外地出差回来,发现有人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西山景区最高处的岩石上,刻下三个大字:吴公山。

吴金印找到有关人员问:“说,是谁干的?”

对方先是含笑不语,后来又想支吾过去。吴金印一下子火了:“胡闹!这是干啥的?马上凿掉!”

过了一会儿,他口气有所缓和。两眼望着远处,一字一句地说:“什么吴公山啊?就叫唐公山吧——唐庄镇的山,公有制的山。是群众山,人民山!”

“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9月的唐庄,十里长沟,玉米随风摇穗。“这十里沟的地就是好,水冲不坏,天旱了还能浇,地头有机井,地里埋有管道。”唐庄镇四和社区农民暴秀明说。看到弯弯曲曲的秀美梯田,外人谁也不会想到,几年前十里沟还是一条乱石成堆的荒山沟。

1987年,吴金印到唐庄镇任党委书记。上任不久下村调研,拥有丰富造地经验的他一眼就看上了西北两条各长十多公里的荒沟——后山沟和十里沟。他带领班子成员冒着酷暑,步行几十公里,仔细察看荒沟地形,制订出了治理方案。

“苦干两个冬天,决心造出2000亩良田!”1992年10月,他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劳动工具和日常办公用品,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沟安营扎寨。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和3000多台大小车辆往来穿梭,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造出良田1000多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两个多月在十里沟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看到这些珍贵的黄土,吴金印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十里沟再次造地。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忙碌,42条混凝土拦水坝筑好了,1800多亩荒滩推平了,1100米顺河堤建好了,一辆辆大车把南水北调工地的弃土拉来,垫上四五米厚,多年的荒沟终于变成了1810亩良田。

唐庄镇西边就是太行山余脉龙山,龙山有着丰富的石灰岩,“那时候水泥厂、石灰窑林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都来山上崩石头。几十个石灰窑,100多个石渣厂,一年镇里创收3亿多元,群众的确是增收了,可是环境变坏了。”吴金印说,我们痛下决心,一定要改善环境,修复龙山。

山坡栽树,坡底筑坝垫地,山沟里改造成良田。从1999年开始至今,唐庄镇在山上栽下600多万棵树。站在龙山顶上往下望去,水泥石块构筑的白色弧形树穴,像鱼鳞一样遍布山坡,这就是鱼鳞坑,每个坑里栽种一棵树,荒山秃岭变得朝气蓬勃。“再过几年,树木长大了,就看不见这些鱼鳞坑了。那时候,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林茂粮丰。”吴金印满怀希望地说。

近年来,唐庄镇在吴金印的带领下,先后造地、复耕1.5万多亩。在吴金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唐庄镇土地整治规划图,上面圈圈点点标注着计划改造的地块。他总是说:“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生,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咱农民真正的铁饭碗、聚宝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