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曾老师家的土房 孩子们的学堂

周芹 李星婷

2013年09月09日09:2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曾老师家的土房 孩子们的学堂

曾庆波常常鼓励学生:“好生学习,才走得出我们这个穷山沟”

4日下午,雨停了,段林甲兄妹来到阳北小学。

在新疆大学读大三的段林甲,和在万州读幼师的妹妹段金春都是曾老师的学生。曾老师叫他们来,要他们给娃娃讲一讲外面的世界。

记者注意到,简陋的教室里除了黑板、课桌、凳子,只有粉笔擦、墨水等简单的东西。墙上的拼音字母表,也是曾老师自己手写的,纸张已发黄,一角脱落。辅导教材,只有一本《成语词典》和一本《小学生作文》。“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是学生们唯一的课外书籍。”曾庆波说。

距离县城60多公里的阳北村小条件为何如此艰苦?原来,这里唯一一条通往山下的土路未得到修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汪洋”。

道路不畅给村民带来出行难、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要是读书再难,山沟沟恐怕就飞不出金凤凰了。”曾老师说。

曾老师谈起了心底里的痛:1979年高中毕业时,数学只考了10分,这导致他没能考上中师。“数学多考28分就能考上。”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他。于是他立志当老师,让学生不偏科,均衡发展。

从教34年,他总结了适合山里学生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功课、教授新知、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教学条件有限,他就让念大学的学生多来“传帮带”;院坝太小,他就带细娃去田间跑步;没有美术课,他带大家去山里写生,欣赏家乡的美景……

“一点一滴的熏陶,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庆波常常鼓励学生:“好生学习,才走得出我们这个穷山沟。”

每次曾老师两口子去县城,都走不脱,被曾经的学生留在家包吃包住,还包送

“当学生那会,总想被留下来补作业,因为那样可以吃到曾老师家的晚饭。”在曾老师曾经的学生、37岁的胡厚太眼里,曾老师的家就是温暖的港湾。

调皮的胡厚太,那时经常被老师“揪耳朵”,以此告诫要长记性、要长进,被留下来补作业更是家常便饭。“作业没写好,曾老师不许走,天黑了就做饭给我吃。”

“曾老师对每个细娃都好。山洪暴发走不成,细娃就常常留宿在曾老师家。”胡厚太说,最多的时候,老师家里挤了8个学生,晚上大家一起听老师讲故事,“真幸福呀。”

“那时的学生哪有现在的细娃幸福哟,现在还有营养午餐。”师母柳洪菊插嘴道。

“7个娃娃,4个父母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着。”对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曾庆波照顾有加:自学医术,给爱发烧生病的陈平银刮痧、掐人中;12岁的贫困生胡传富,父母均是智障,但他成绩优异,曾庆波给他买来文具,柳洪菊给他穿上要来的八成新的衣裤……

在严爱有加的教育下,阳北村小走出了22个大学生。“我们小学班上16个学生,就有一半考上大学。”段林甲骄傲地说。

如今,曾老师的学生有的在政府工作,有的已经当厂长……每逢学生们有升迁、结婚等喜事,总是第一时间给曾老师报喜,逢年过节,也来看望。

“每次去县城,我们都走不脱,被学生留在家包吃包住,还包送。”柳洪菊在一旁感叹,“这些细娃乖,比自家儿女都想得周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