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9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几年是济宁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群众满意度并没有随之提升,济宁市委、市政府在调研中发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干群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为此,自去年以来,济宁相继开展“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和“干部直接联系农户制度”,使政府决策和群众要求在一个频率上共振,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民生和发展难题。对此,当地群众反应如何?实施情况怎样?记者进行了走访调研。
连 心
“俺村每家都有公家的人喽”
济宁市委、市政府在一次群众满意度调研中发现:近几年是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群众满意度并没有随之提升。为什么费力还不讨好呢?
“根本原因还是群众工作做得不到位,干群之间隔着一道‘玻璃门’。”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从去年以来济宁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今年又深化拓展建立起“干部直接联系农户制度”,市县乡三级机关7.3万名干部,联系全部6215个行政村、181.4万农户,做到了每人都有联系户、每户都有联系人,实现了干部全员参与、农户全面覆盖。
知道家庭成员、知道生活状况、知道生产情况,清楚思想状况、清楚家庭困难、清楚就业情况、清楚诉求愿望,这是对每一名驻村干部提出的“三知四清”要求。
如今,济宁市的每一户村民家里都有一张“干群连心卡”,每一名机关干部都有一本“民情日记”,每级下派办都有一本“干部联户台账”。针对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或外出务工而家中无人或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情况,联户干部利用每天晚上6点至9点饭前饭后的空闲时间,以及阴雨天气开展入户走访,做到了“你下班我上班,你闲着我忙着,你干着我帮着”。
“俺村每家都有公家的人,家里啥事上边都知道”。在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南张庄村,70岁的村民张旭昆对“干部直接联系农户制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入户走访经常联系、拉家常、解决具体问题,群众敢跟干部多交流了。
暖 心
“做梦都想不到农村人也有了保健医生”
在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村,对口联系该村的保健医疗队正忙着为村民量血压、听胸音、问病史。“以前听别人说这是城里人的待遇,做梦都想不到农村人也有了保健医生啊。这两天头晕还以为是热的,刚才大夫告诉俺这是得了高血压,除了开药,还叮嘱俺吃饭少吃点儿盐。”村民胡庆荣说。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本日共巡诊35户家庭,发现和随访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0—6岁儿童疾病8例,做健康教育指导56人次,发放健康教育材料60份。”王家庄村对口联系的保健医疗队的工作日志中记着这样的话。
针对农民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小病不愿意看,大病发现得晚、治疗不及时等问题,济宁市去年启动了“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从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了10152名医务人员,由1名医生、1名护士或其他医务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对口联系一个行政村,与当地乡村医生一起,组成保健医生团队。每个团队为300—600户农村家庭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与至少10户长期患病的病员家庭建立长期帮扶关系,每月巡诊不少于3天,实现了“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保健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济宁市长梅永红说:“搞好民生,一方面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确保城乡群众普遍受益、公平收益、持续受益。”目前济宁市级财政投入2150万元配备了医疗器械,保健医生已入户走访152.5万户,义诊269.9万人次,签订服务协议书155万份,建立健康档案384.5万份。通过开展“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实现了由“农民找医生看病”到“医生制度化送服务上门”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对农民健康干预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单项干预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干预转变。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