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当“海鸥”号无人直升机试飞成功时,他还只是个抬头看天的孩子。十多年后,他自己的无人直升机开进了“科博会”,成为行业的先锋——

田刚印:从仰望到领航(青春派·80后的创业人生⑧)

2013年09月03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做一架属于自己的无人机

今年5月22日,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举行。由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TD220无人驾驶直升机亮相科博会。这架无人机采用先进的共轴双旋翼无尾设计和智能的HeliAP飞行控制系统,其技术成熟度和载重量都在国产无人直升机中处于领先地位,一经面世便引发市场关注。它的主人便是田刚印和他的团队。

造飞机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造飞机得要钱,要钱就得先打理好公司。“刚起步的小公司没有一处没有问题的。”回想起创业初期,田刚印坦言,即便摆脱了“黑户”身份,他们依旧面临着资金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困扰。由于“家小业小”,公司初期招不到员工,他和满意两人包办了一切事务。在这段“灰头土脸”的日子里,田刚印和满意没有选择退缩,“每当遇到困难,只是感觉有事情要处理了,并不慌乱。”于是,他们稳扎稳打,在当了一年半的“全职员工”后,公司终于迎来了第三位成员。

随后,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开始在无人机控制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绩,但造飞机需要大量资金和精力,刚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田刚印也没敢轻易尝试。然而公司面临的一次危机,却让他铁了心要造出一架属于自己的无人机来。

2009年,无人机飞控市场出现了一个“难缠”的竞争对手。“有一家做低端飞控的厂家,他们所做的飞控价格低廉,也跟国内无人机的性能水平相匹配。”田刚印告诉我们,那时摆在公司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是降低售价在低端市场上跟他们竞争;第二就是研发自己的无人机。”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田刚印终于和他的团队达成一致,开始做起了“全新的无人机”。

然而,事情的发展没有想象得那么顺利。无人机是一个“烧钱”的玩意儿,“当时预估后各项成本加起来大概需要一个亿的资金。”

为了缩减预算,田刚印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评估,并尝试将一些技术工作进行外包,以减少机器成本。尽管如此,在无人机即将完成时还是出现了4000万的资金断层。“那时真的是穷得不行了,所幸得到了政府的帮忙。政府和一家民营资本机构总共给我们投了5000万,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