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3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抬头看天的追梦少年
1995年9月29日,我国第一架双旋翼共轴式无人驾驶直升机“海鸥”号试飞成功。其时,田刚印还是一个13岁的少年。出生于江苏农村的他,那时还像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把木条当玩具,每当有飞机划过天空,他都会抬头仰望。
“小时候很喜欢飞机,只要天上一有飞机飞过,我肯定会往上看。”那时的田刚印恨不得把自己的心系在机翼上,一起翱翔。
200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的田刚印揣着儿时的“飞机梦”,倔强地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一入校门,田刚印很快成了航模协会的常客。在这里,田刚印也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将“理论变为实践”。“有些人喜欢踢足球,而有些人喜欢制作足球,我是后者。”在航模协会里,有人做拼装、做设计、做飞行、做控制,而田刚印喜欢在别人的航模上“加零件”。“我就喜欢做改良。在别人弄完了之后,我加零件让飞行器更稳、更灵敏。”
也就是在捣鼓航模的时候,他结识了学做控制的满意——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
2005年大学毕业,田刚印入职一家无人机代理公司。在两年多的技术员生活中,他也曾游说过自己的老板做属于公司自己的无人机,但没有得到理会。2007年,由于整个无人机市场不景气,公司濒临倒闭,半年没有发出工资,田刚印处于失业的边缘。
穷则思变。他和满意一琢磨,便当起了“小黑户”——将自己在北理工租用的校舍作为办公地点进行创业,从打算结婚的钱中截留4万,用作创业启动资金的一部分,继续改进他的毕业设计——一个书本大小的飞行控制器(简称“飞控”)。
飞行控制器在当年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由于经验不足,田刚印和满意设计改造的飞控经常出现返工的情况。仔细一调查,原来是不明白当时行业内的“潜规则”:同样进价的电子元件,代理商往往先进行性能评估,高性能的打包卖给订单量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性能低的以零售的方式卖给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体。田刚印显然属于后者,“开始一度以为是我们的控制器本身出了问题,花了大量时间检修。后来才发现,其实都是因为买的电子元件是劣质的。”
走过这个弯路,田刚印终于成功将飞控由书本大小改造成香烟盒大小。而这时,机遇也悄悄降临。创业初期,田刚印所需要的原件是从一家专门做代理的公司购入,而这家代理公司同时也做飞控代理。当得知田刚印在做飞控时,便介绍他认识了中国科学院的一个项目组。
这一次的牵线搭桥就让田刚印的“香烟盒”为他赚取了24.7万元,成为他们挖到的第一桶金,而他和满意也赖此摆脱了“黑户”身份,注册了一家袖珍公司。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