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2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微时代”的光怪陆离:很多人在网上一夜成名,还有更多的人追逐在一夜成名的“左道旁门”,网络对骂越来越多,一些网络对战升级为“网络约架”,最终演绎为现实中的大打出手,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网络“大咖”们的争论,往往门槛不高,很多论战的理由,如“木质佛像究竟能不能烧起来”,听起来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起初略显无厘头的论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无关人等”,最终,呈现出一派网络论战的“狂欢效应”。
缘何如此?细细想来,“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公共空间表达的闸口一旦放开,语言和观点的泛滥势必如同洪水一般袭来。在广袤的话语平台上,谁的声音最响,谁的传播力最强,谁的影响力最大,就成了一门许多人致力研究的学问。于是,在“微时代”的各个公共平台上,通过各种方式,八仙过海般寻求出名捷径的“名人”不断出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自我“营销”与博取关注的重要渠道。于是,光怪陆离的舆论生态便成为“微时代”的重要景观。
举个例子来看,打开搜索引擎,“如何利用微博一夜成名”已成为热门词条,答曰“在地震时你说‘活该’就能火,要不就是张国荣复活什么的,多评论别人的就好。”一问一答间,真实地折射出“微时代”有关成名的怪心态、坏心态。其实,网友们归纳的所谓成名“技巧”,无外乎是将所谓“个性”张扬至极致。这一点,从网络红人“留几手”的走红轨迹上得以印证,虐骂的点评、调侃的语气,甚至不乏难以入耳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造就了一个迅速走红的“网络领袖”……凡此种种,都为博得所谓个性张扬与社会关注度。
其实,这些剑走偏锋的出名策略,以及网民对这些“名人”的关注,本质上反映出当前许多人精神生活空虚、社会心态浮躁的特点。社会转型期高速发展造成的经济发展先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空白地带,而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又进一步滋长了精神的空白和文化的贫乏。
当然,微时代的喧嚣,有的不仅仅是为了成名那么简单。去年年初,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文。文中称韩寒的成功是其父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还称韩寒当年在新概念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为其父代写。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包括出版人路金波等人都搅入论战,一片蒸腾和喧哗过后,事件最终以一封道歉信不了了之,在公众的意犹未尽与混沌懵懂之间,几位主角受益良多,有的图书销量一路飘红,有的迅速成为“网络红人”。这场论争,到底是为捍卫真相的正义之战,还是高端的网络营销,个中真相,怕是已无法弄清,自然,也已不再重要。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