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明浩 谢振华
2013年08月02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垃圾承包出去
5月10日晚,铺门镇政府会议室灯火通明。吸纳了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的集体智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管理”。
“我们的想法是,通过市场运作,把镇区的清洁,以承包经营的方式,整合社会资金、人力、设备资源,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的。”铺门镇镇长张莉说。
“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说起来很顺,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这是公益性的,利润有限;我们开得起的价,不高;会不会有人愿意来承包,心里真的是没底。”张莉说。
出人意料,清洁承包的公告贴出来,有四五家企业、个人表现出“浓厚兴趣”,其中还有一家在广东专门承揽垃圾清运的企业。“没想到,广东的企业也对我们的垃圾有兴趣。”
可深聊之后,几个有意者都意兴阑珊了。“广东的企业一听我们只能支付10万元左右的承包费,立刻走了。其他几个,也觉得没钱赚,大多没了兴趣。”张莉说。
只有本镇的村民黎先飘还在犹豫。“想承包,因为家里有三辆农用车、一辆拖拉机,不需要大的投资就能开工;不想承包,因为怕被人家说闲话:你家不缺吃,还来赚这种又脏又累的钱干吗?”黎先飘说。
担心计划流产,严省益多次上门争取黎先飘。“我和他说,现在广西上上下下都重视清洁工程,做这个不仅不丢人,还帮了政府的忙、解了乡亲的难,是积德的大好事。”严省益说,“为了说服他,我还承诺,等他老父亲过大寿,我亲自上门道贺。”
5月15日,黎先飘和铺门镇政府正式签订《铺门镇城镇清洁包干承包协议书》。协议主要内容是:铺门镇政府以每年12万元的承包费把铺门镇区清洁范围的清洁工作承包给黎先飘;黎先飘则要按照政府对清洁工作的要求完成城镇区域内的垃圾清扫、清运等任务。
12万元承包费,从何而来?“大体是三个‘一点’:群众筹集一点、镇直单位交一点、财政补贴一点。”铺门镇分管清洁工程的副镇长倪福顺说。
通过群众推荐、投票,选举出镇清洁城镇乡村活动理事会,由理事会向住户、商户收取保洁费;卫生院、农贸市场、中小学等镇直单位交一些;镇里再想方设法挤出一些经费。
黎先飘成立了铺门镇清新保洁公司,请了6名员工。“一个月油费、车辆维护、工资开销8000多元,一年12万元,我能赚个一两万。最大好处是,我家四辆车实现合理调配,弥补了货运生意不足的时间空缺,实现了车辆使用的利益最大化。另外,公司员工都是自家亲戚,每月工资1000多元,承包费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黎先飘说。等保洁公司上了正轨,还计划将业务扩大到其他乡镇。“垃圾多了,就可以分类处理,收集起塑料袋、饮料瓶、废纸、酒瓶等可回收垃圾,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积少成多,这也是笔收入。”
多赢效应逐步显现
7月下旬,记者在铺门镇街道走了一圈,看到纸屑、杂物虽仍然存在,但成堆的垃圾、成片的污染确实见不到了;街道上、群众家门前,摆放着喷有“美丽铺门”字样的垃圾桶;垃圾池里的垃圾,也都被及时清理了。
以前,镇直单位“各自为政”,投入的设备费用不计,仅支付人工工资的费用每年就超过5万元。各单位对环卫人员的责任落实、岗位要求不尽一致,导致垃圾乱堆乱放;现在,对相关资金、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整合,有了明确的责任人,街道、路段整洁了,垃圾池垃圾清运及时了。张莉算了一笔细账:如果不走市场化,完成“清洁工程”必须添置运输车、铲车等设备,增加环卫工人数量。这几项加起来不少于30万元。“现在,我们以每年12万元的承包费承包给有运输、组织能力,有劳力保障的老板,只需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省钱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这一做法,打破了镇政府环卫工作‘管干不分’的体制,将街道保洁工作推向市场,使政府从‘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财力、精力投入到建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以及长效机制建立上。”八步区委副书记何运安对“铺门模式”大为赞赏。“我们多方争取支持,在主要道路沿线建了102个垃圾池;在距镇政府11公里的三元村石头山,建成了一个面积7亩,预计可供使用10年的垃圾填埋场。”严省益说,“农民知道垃圾往哪倒,镇里知道垃圾往哪运了。”
“作为镇里城建部门的负责人,我的压力减轻多了。以前铺门没有垃圾填埋场,各单位的垃圾有堆在公路边的,有堆在村寨旁的,甚至还有偷偷倒在江里的。我们管不过来,群众骂我们领了工资不做事。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我找黎先飘一个人就可以了。”铺门镇城建所所长罗泽干说。
“现在垃圾天天扫、天天清,街道干净多了。每个月收我30元清洁费,值当。如果不够,我还愿意多交点!”说起镇上的变化,豪源酒店老板娘严秀秋乐呵呵地说。“以前,我们每家每月收5元清洁费,工作都很难做。现在大家看到街道环境卫生大有改观,抵触情绪没了。”铺门镇清洁城镇乡村理事会理事长、铺门社区党支部书记伍桂清说。
环境的变化,还带来了群众卫生意识的提升。铺门镇每到圩日卖西瓜的特别多,以前西瓜皮随手乱丢,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整条街道都有垃圾桶,大伙慢慢习惯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了。”村民黎继汉说。
“农村环境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根本。垃圾处理,则是清洁乡村的重点和难点,八步区正在积极实践‘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希望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管理’的成熟路子。”八步区区委书记张誉夫说。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2日 14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