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舒然
2013年08月01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农村如何传承乡土传统
“进‘城’放不下种地乐趣”
农民集中住进社区,公共服务怎么提供,如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农村,空巢老人的照料是个大问题。 村里建起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丰富和便利了老年人日常活动,并就近建起占地16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有行医执业资格的医生两名,解决了老年人小病路远就医难的问题。
记者走进照料中心,七八个老人或读书看报,或吃着水果谈天说地话家常,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阅览室里,时事、文学、生活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整齐,休息室里,床、躺椅、空调、电视机、衣架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棋牌室里,象棋、麻将、扑克各类休闲用品应有尽有。朱甫林老人每天都来照料中心,“来这会友娱乐就像上班一样规律,孩子们也能放心了”。
土地整治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墓地的转移,处理稍有不慎,容易引起争议。华丰投资200多万元,对墓地的场地进行平整、浇筑,新砌花坛、广植树木,配备放生池、休息室等设施,扩建停车场,扩大进出墓地的主要道路。目前华丰生态墓地占地14亩,其中第一期为公益性墓地。因土地流转和复垦转迁的1038穴坟墓已全部移入。
在享受到与城里人不相上下公共服务的同时,华丰村也在思考能否保留一些田园情趣,延续乡村传统。
部分村民刚搬进联排公寓时,还保留着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菜的习惯,绿化带变成了菜地。为了兼顾社区整洁和村民需求,华丰村在东南西北4个角规划出4块地,给村民种菜,面积以户为单位,命名为“蔬香园”。
村委会主任殷国华介绍说,很多住户对土地耕种很有感情,自去年9月“开园”以来种植“火爆”。蔬香园设有刷卡式大门,住户凭电子卡进园耕作。走进大门,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已被整齐分割好,并按家庭编了号。
村民朱法荣正准备从菜园子里走出来,一双胶鞋沾满了泥巴,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菜篮子,里面装满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新鲜豇豆、韭菜、丝瓜。“都是绿色食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豇豆可以烧肉,韭菜可以炒鸡蛋,丝瓜有营养……”朱法荣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中饭的菜谱。他们一家四口人分到16平方米的菜地,可随时吃上自种的新鲜蔬菜。
绿色农业怎样走出去
“优势互补开拓内外合作”
随着土地的集聚、流转,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是道无法绕过的坎。对于绝大多数农村来说,进城务工或者村里就地设立企业吸纳就业是现成的选项,但华丰村的视野不限于此。
嘉兴当地生猪养殖遭遇成本上涨与生态瓶颈,华丰村积极寻找舞台走出去。今年5月,华丰人赴甘肃省靖远县东湾镇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三滩乡万亩水稻基地实地考察。6月20日,华丰村与靖远县相关单位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万亩水稻种植基地等领域达成合作协议。
在东北,朱张金领衔的福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水稻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投资15亿元,在吉林省榆树市、黑龙江五常地区打造一个联通东部地区与东北优质粮食的功能区。华丰村下一步的设想是,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将来自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与东北、西北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双赢格局。
事实上,早在2009年,村民集资500多万元,在朱张金的带领下,共同参股购买巴西土地种大豆。“每户参股500元到1万元,一年后全额返还本金,根据收益情况每年还能享受不少于10%的分红。”朱张金告诉记者。凭着信任,村民加入到投资行列中,如今不仅拿回本钱,每年还能坐收分红。
多些自愿,就少些矛盾(记者手记)
华丰村的实践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折射出“土地整治是起点而非终点”的理念。
农村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少带有普遍性的矛盾,比如土地整理与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的矛盾,农民上楼之后的公共服务困境,都需要审慎管理及时跟上。一面是社区整洁,另一面是村民需求,是一律禁绝还是因势利导?华丰村的“蔬香园”给出答案。
事实上,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进行土地整治也好,村庄集中居住建设也罢,首先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并在此过程中尽量保留村庄共同体中的文化、伦理、生态原有架构,而不是去打破它。在华丰村,村民原有的地缘亲缘依然存在,也不需要重构人际关系,一些传统习俗也得到尊重,这对于凝聚人心、乡情接续、优化新农村建设,作用不可小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1日 06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