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丹 李 薇
2013年07月26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公共领域设置VIP,易引发“不公平”争议
“虽然能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我还是觉得医院设VIP不合理。”刘女士认为,公立医院是公共服务机构,本来就医疗资源紧张,而一个VIP病人占用的医疗资源往往是普通病人的好几倍,医院不应该设置VIP来盈利,而应把VIP资源投入到普通病房的扩充、管理中去。“如果挂号窗口多一点,医生多一点,产房多一点,哪还用得着花高价去VIP门诊呢?”
对于没有多花钱就得来的机场贵宾室VIP服务,王小姐心里也有些没底:“机场应该属于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享受通信公司的VIP会不会不太合适呢?”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淼对社会上纷乱的VIP现象进行了解读。他介绍,VIP是英文Very Important Person的缩写,译成中文是贵宾或大人物。商业机构设置VIP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其本意是细分市场、分类服务、提高效率。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很容易感受到价格歧视,花钱多,就能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甚至可以花钱买时间。
“来判断VIP现象是否合理,首先要看机构的性质。”吴淼认为,当前公共服务领域为营利而设置的种种“特殊照顾”,是一种“VIP乱象”。
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公立、公益是基本性质,理应为全民平等服务,每个人都有公平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在公共服务机构设置VIP,必然会挤占公共资源,造成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公。“像在床位紧张的医院设置豪华病房、提供高价专家号,为高消费群体服务就使出浑身解数,对一般客户就冷冷淡淡,都是极不合理的。在涉及人的生命及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面应当一视同仁。”吴淼认为。
有许多人认为,应当清除公立医院、机场、火车站等公共机构里的VIP区域,杜绝公共服务领域的贵族化倾向,将公共空间、公共资源还给大众。但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公共服务机构性质复杂,能否设置VIP、怎样设置VIP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我国的公共产品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仍有相当不足,特别是医疗、交通等投入不足,大多数公立医院、机场、火车站都有经营任务。而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肩负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但也是纯粹的经营性企业。现阶段,这些机构设置VIP,有一定的现实需要,但度在哪里值得仔细考量。
实际上,资源稀缺正是公共服务领域出现VIP现象的原因之一。专家建议,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缓解公共资源紧缺局面,从源头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VIP乱象”。
VIP细分市场,但宜“量体裁衣”、明确边界
商业机构设置VIP是否就完全合理?
“企业把设置VIP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按照每个人的偏好差异进行市场细分,是合理的。”吴淼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设置VIP反而有可能使偏好趋同。没有了高消费的VIP客户,商家为了保证利益,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普通客户身上,使普通客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对普通客户反而是一种损失。
话虽如此,但大到银行、房地产公司,小到服饰店、KTV,各种VIP客户特殊优惠或服务项目众多,令诸多普通客户羡慕嫉妒恨,直呼“伤感情”。
而且随着VIP现象的泛滥,VIP的含金量也大不如前。有的售楼处免费办理VIP卡,让客户觉得很尊贵。但最后买房子的人都是VIP,其实没有太多实惠。
吴淼认为,即便是营利性机构,对VIP客户的特殊服务也应该“量体裁衣”、适可而止。“如果没有一个边界,则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果沦为噱头,更是一种消费欺诈。”
吴淼建议,解决VIP乱象问题,首先应该从VIP的设置领域、范围、权利等方面的规范入手。他认为,公共服务机构的VIP设置应慎重考虑,以不妨碍、不挤占基本的公共服务为前提,使用富余的服务资源用于营利。对于商业企业的VIP管理,则可以依托现有的价格法、工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完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倡导理性消费。
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对VIP要有清醒认识,不要盲目跟风加“V”。因为VIP本身也是一种促销手段,之所以对大客户提供更多服务,是大客户能带来更多利润,归根到底羊毛出在羊身上。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6日 17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