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专访美国天普大学副校长戴海龙博士——

关注·走近科学家:拿指挥棒的科学家

赵永新  郝  静

2013年07月15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戴海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赵永新摄

戴海龙简介:197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2010年起任天普大学科技学院院长;2013年2月至今,任天普大学教务长、资深学务副校长。

其研究领域为物理化学,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等颁发的多个奖项。

他担任费城华声合唱团指挥17年,指挥过4场大型交响音乐会。

在中外科技界,喜欢音乐的科学家不乏其人,但能登台指挥乐团的,则是凤毛麟角。美国普天大学副校长、华裔科学家戴海龙博士,就是一位“下得实验室、上得大舞台”的科学家兼音乐指挥。

前不久,他应北京埃克森特乐团之邀,与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家柴亮同台合作,在北京音乐厅指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难忘的旋律——世界经典名曲交响音乐会”。他指挥的《卡门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浪者之歌》等中外名曲,赢得了阵阵掌声。

科学家是怎样拿起指挥棒的?作为大学副校长,如何兼顾管理与科研?作为华裔科学家,他推崇的文化思想是什么?演出结束后,记者就这些问题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音乐就像生活中的红酒

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能让你的人生更美满

记者:听说您考大学时想读音乐?

戴海龙:我是从小就很喜欢音乐,高中毕业参加联考之前,真是很想去念音乐,毕业后当指挥和作曲家。但父亲想让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我自己也琢磨:莫扎特从4岁就开始弹钢琴,自己则是到了十几岁才看到钢琴,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后来,我考入台湾大学地质系。后来发现地质学刺激不起我的兴趣,大一读完后就转到化学系。大三的时候,有一位叫张娟娟的美国大学教授到台大开了近代物理课。我主修化学的同时辅修她的物理课,听完后感觉之前包在自己脑袋外面的“保鲜膜”被打开了,思路豁然开朗。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当指挥的?

戴海龙:上大学后,我对音乐的欲望一直保持着。台大虽然没有音乐系,但有一个水准很高的合唱团,几百人报名、考试,最后只录取了40人。我考进去后当助理指挥。我们开过很多音乐会,也请很多专业教授来授课,我就跟他们学指挥。

从1971到2003年,我一直做合唱团的指挥。1995年,费城市庆祝“中国城”建成125周年,委托我办一个音乐会。我当时担任费城华声合唱团的指挥,之前曾与费城最大的专业合唱团——“孟德尔松”合唱团合作过。该合唱团的指挥哈勒是天普大学合唱系的系主任。我就邀请他合作,组成了一个80人的管弦乐队和200人的合唱团。我俩各自指挥半场,生平第一次指挥管弦乐团。

之后,我分别在2008年、2010年指挥了两场交响音乐,这次是我第四次担任大型乐团的指挥。

记者:在您看来,音乐与科学有怎样的关系?

戴海龙:我自己认为科学跟艺术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我觉得,一个人即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久了也会感到烦扰,需要一种另外的事情做消遣。    

科学跟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门槛”。你都要稍微入点门,才能领会其中的奥秘。这就像喝红酒,喝第一杯时可能不觉得好喝,只有慢慢品味、体验,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记者:音乐对您的人生来说,意义何在?

戴海龙:通识教育有几个目的:成为贡献社会的合格公民,掌握养活自己的专业技能,享受或者美化人生。

音乐其实是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只不过看你喜欢哪一种类。古典音乐就像生活中的红酒,能够品尝“红酒”的人生,才是有趣、美满的。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