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孩子坠楼后

2013年07月11日08:19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最容易疏忽的,是“看护理念”

“看护缺失”,不仅仅是父母不在、孩子独守,而是父母在“看护观念”上的疏忽。

记者曾探访过云南会泽县的龙家村小学,以及贵州毕节的干沟村小,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只能负责烧饭,其他的,管不了。

更可怕的,是父母在家,看护依旧缺失——

村小来了大学生老师,上课讲得好,但家庭作业总是收不上来。孩子们回家后,父母就带着四处串门、打麻将,偶然想起孩子,便是指使他“买包烟去”。

好不容易,小学校有了捐赠的课外书,老师们分发给孩子带回家,要求暑假读书。

但一放假,孩子就被父母带去打工的城市,白天独自看电视,晚上,课外书就被垫在了工友的牌桌底下。

家长学校,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的“家长会”,谈考试成绩,谈教育理念。而应重在教会家长教育孩子,修复家庭关系。

秦皇岛青龙县的小山沟马丈子村,曾有过一所“家长学校”。

支教老师兰毅,为家长专门设计了 “家庭养兔”课,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养兔,既能通过卖兔子增加收入,增长孩子科学知识,还能让家长和孩子,在劳动中增加交流。

否则,不少农村家庭,唯一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便是看电视。

兰毅还让孩子们办了校报,挨家挨户地送给村中家长,让家长转变对孩子的观念,重视孩子。

可惜的是,这所家长学校,在支教老师们离开后,随之结束。

支教的老师曾感慨,最缺少看护和父母关爱的,总是农村孩子,无论他们身处田野,还是城市。

教育家长,改变家长

赵晓春的农民工家长学校,坚持了下来,并有了效果。

曾有企业家咨询赵晓春,农民工孩子最需要什么。赵晓春说:“需要一口热乎饭!”如果可以,他希望这位企业家赞助一些电饭锅,不要高档的,能做饭,能保温就行。

过了大半年,一位骑着三轮车的男子,突然在路上拦下赵晓春——“赵老师,你还记得我吗?你给我们上过课,还送我电饭锅!”

男子很欣喜,讲述着家里因为“一口热饭”带来的变化:和女儿的沟通多了,他们也想通了,既然是“为了孩子”,就不仅是拼命赚钱,更该多陪孩子。孩子的母亲不出摊了,找了一份超市的工作,早晚给孩子做饭……“现在孩子在家,有说有笑的。”

5年间,赵晓春给数十所中小学的家长义务上课,听课的家长人数,已超过9000人;他也不确定能改变多少人。

但他总是欣慰的,因为第一次上课后便有孩子打电话来:“赵老师,昨天是我有记忆以来妈妈第一次给我道歉;她说以前经常打我骂我,是她错了。”

还有园艺工人,从花坛中跳出,拦住正散步的赵晓春:“赵老师,听了你的课,孩子变化特别大。”

他反复感谢,却也讲不出,孩子究竟哪里变化大;但可以想象的,是家长们改变了教育方式,陪伴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

值得借鉴的“家长学校”

最有质量的“看护”,原本就不仅是陪伴,而是家庭教育。其中关键,便是建立成熟的家长学校。

赵晓春的模式,或许可供借鉴和复制。赵晓春原本便是街道办的领导,2008年创办家长学校之初,算是利用“职务之便”,发动社区工作者,通知辖区内的农民工家庭:有一堂免费的教育讲座有空来听听。

第一堂课,街道办的会议室里,只坐了30来位家长,且大多数是老大爷、老奶奶,父母都上工了,两小时少挣20块钱呢,没空来。但还算是打出了点名气,有老大爷四处说,得叫儿子儿媳来听听。

赵晓春找到了附近的小学,跟校长谈合作“办个家长培训班”的事。校长很客气,却带着些迟疑:不收费的吧?

之后,他拿到一份三年级学生的家庭联系表,挨个给家长打电话——第一位父亲说:“啥?教育孩子是他妈的事!”挂了电话;第二位父亲,要出摊没空;第三位也不来,忙着收废品……

而如今,赵晓春的家长学校,已经被黑龙江省妇联、教育厅和文明办授予了“省示范家长学校”;各政府部门都为他提供了不少线索和支持;他联系上了省里的国学教育协会,定期邀请学者,给农民工家长讲传统文化;当地的银行帮忙印刷了数千本《弟子规》,发给每位听课的家长;不少学校找上门来,邀请前去讲课;还有企业家,主动送来课桌和书本;赵晓春的讲稿,从原先的4页白纸,到如今数十页的PPT,他备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多年来收集的教育故事,不少是从报纸杂志上精心剪下来的……

赵晓春给每位家长留电话,并建了数个QQ群,任何教育的问题,都可以随意咨询讨论。

如今,他在筹备另一堂课,是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他开始组建起自己的团队,有中小学校长做顾问,有心理咨询专家、警察和老教授做讲师;他开始计划细分家长,设想开设戒除网瘾、早恋、暑期安全等主题课。

尝试社区家长互助,鼓励各类家长学校

赵晓春也曾想,在所辖社区设立“社区看护”的试点,由社区引导专业机构,为孩子提供看护。

但他也明白,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再尽心,对于家庭看护和教育,都只是“外人”;最好的看护,还是离不开家长。

徐文财回想起小时候的江西农村老家,村委会便是孩子的临时看护所,偶尔家长出门,村里熟人都能帮忙照看着孩子。也有人回忆起,小时候在城市“大院”里成长的日子——机关、工厂、学校里都是熟悉的叔叔阿姨,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总有大人看着。

怎么如今,邻里社区间的守望相助,变得如此稀少了?

有专家建议,在城市社区,可以尝试社区互助的形式,形成家长组织,由受过培训的家长轮流陪护孩子学习、游戏、出游;然而,家长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彼此间的教育理念和兴趣能否趋同,家长又该接受怎样的培训?

这些问题,或许“家长学校”能够提供解决方法。

城镇化正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在户籍、医疗、就业就学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能否留心细微处的创新,关注“家长”这个群体的需求……

这个群体,站在今天中国“人的现代化”中枢,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学会做家长,教育好家长,不是一个小课题。为了孩子,我们呼吁。(记者孔令君 实习生陈怡璇)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