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孩子坠楼后

2013年07月11日08:19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成熟的社区看护,少之又少

也有社区帮忙管孩子。

在香港,若父母要外出工作,却请不起保姆,或是舍不得花钱去托管中心,可以选择送往一些社区临时托管处;此外,香港政府还推出了社区保姆计划,鼓励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和志愿者服务。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常有父母遇急事外出,社区工作者上门帮忙照看孩子的案例。

而在我国,成熟的“社区看护”少之又少。

广东江门市篁庄社区,成立过社区学堂,在孩子放学后、父母回家前的空档期,义务看护社区里的孩子,尤其是农民工子女。为此,社区专门聘请了社工团队,为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和陪护。但目前,因为费用等问题,这项社区看护难以为继。

据记者调查,只有一些条件较好的社区,才能提供些“临时看护”——比如社区设有图书馆、乒乓球室,偶尔邻近的家长要出门买菜,会将孩子带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嘱托“帮忙看一下”;少数社区会在暑期,招募志愿者在社区活动室看管孩子。

而大多数社区,对“社区看护”,是陌生的。

有社区干部唯恐避之不及:万一孩子在这里出了事,担不起责任。

即便是深得家长信任的徐文财,也坦言办夏令营压力不小,生怕数十个孩子,磕了碰了……

这倒是给了一些“山寨看护班”可乘之机,每逢寒暑假,全国各地都有家庭式的“看护班”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民宅,挤下10多位孩子。此类“看护”,多是补课,学生苦不堪言之外,餐饮等方面依旧存在安全隐患。

孩子出事,父母判刑?国外经验不合国情

有人说,无论如何,看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最常说的案例,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将低龄儿童单独留在家中,是违法的。父母不仅会因此坐牢,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剥夺监护权。

据美国媒体报道,阿拉巴马州的一位母亲艾普丽,在自己去看医生的时候,让3位子女去河里游泳;她因此面临多项指控,可能会坐牢一年,并处以大量罚金。

在香港,也有母亲因将幼小的儿子单独留在家中,而被警方拘捕,这已属于“疏忽照顾儿童”的虐待行为。虽然警方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男童正在熟睡,并无异样。

一些国家,未成年人的保护法规很是细致,比如规定0-9岁儿童不可独处;10-12岁可以独处1-2个小时,13-14岁可以独处2-5个小时。

可每次记者讲起国外案例时,便有家长急着反驳——难道上班时带孩子一起去?工厂里比家里更危险!

一些发达国家看似严苛的未成年人法规,是以较为完善的社区看护、志愿者服务和社会保障为基础的。而对不少中国家长而言,没人带孩子的时候,留孩子在家里,已是最安全的选择。

我国确有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家庭保护”,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

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数年来都致力于地方性“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修订,几乎都提到“不得将儿童单独留在家中”,并规定了年龄界限。

但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这些规定均为“倡导性和建议性”,对监护人没有处罚的具体规定,难以落实。

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孔维钊告诉记者,他至今从未代理过任何案件,是因留孩子单独在家,而“需追究父母责任”的。若父母恶意抛弃孩子,则构成“遗弃罪”;此外,父母监护的“偶尔”缺失,致使子女发生意外的,监护人并不承担法律责任。

何况,若哭倒在地、后悔不已的父母,还要面临牢狱之灾,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合国情。

建议为孩子留“一口热饭”

在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之前,国外的“看护经验”,难以照搬。

哈尔滨一对农民工夫妇,忙得实在没时间陪孩子——他们在早市摆摊,卖动物内脏。凌晨2点,他们便要去批发市场;5点前要到早市出摊,收摊已是9点后,他们上二年级的女儿,早已独自出门上学;每晚他们要早睡,和孩子好好说说话的时间,或许都没有。父母很无奈,和女儿都不亲了。

面临这样困境的,是以千万计的打工父母。生计所迫,如何还能忍心,责问他们“疏忽孩子”?谁还能苛求他们,必须给租住房间的阳台装护栏和锁?

可一些微妙的改变,已经出现了。

如今,哈尔滨的这对父母,无论有多难,都想方设法,在清晨给女儿留下一口热乎的早饭,一个馒头,或是一碗米饭。即便“独守”,也要温暖些。

还有上千个农民工家庭,在家中浴室,挂着条白毛巾,上头用红字印着“防火逃生口诀”——浸湿、折叠、捂嘴、爬行。

还总有交警和消防科干部,到农民工子弟集中的学校,给家长们上课。

这毛巾,是当地一所农民工子女家长学校赠送的;交警和消防安全专家,也是家长学校请的;“留一口热饭”的建议,也来自于这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校长赵晓春。

5年前,赵晓春创办这所家长学校的初衷,是通过给家长上课,来改变当地农民工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以及过度溺爱;他口才极好,以自己身为“农二代”在父亲的打骂下长大的经历开场,精挑细选了教育上的各类案例,杀死大学室友的马加爵,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宁铂,撞人后杀人的青年药家鑫……逐个分析其中家庭教育的得失。

他当时也没想过,这种家长学校的模式,或许,是解决“看护缺失”,现实而有效的尝试。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