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7月3日,首次放飞北方野外,以期恢复候鸟习性

保护野生动物进行时:朱鹮归来,能野生否

农药化肥、偷猎、禽流感等威胁仍多,保护任务仍重

记者  姜  峰

2013年07月04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朱鹮在柳林林场正式放飞。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核心阅读】

朱鹮在我国曾一度被认为已灭绝。

直到1981年,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这是当时全球仅存的朱鹮野生种群。

32年后的今天,陕西将32只人工繁育的朱鹮在野外放生,它们能恢复候鸟迁徙习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吗?

7月3日上午,中国秦岭以北朱鹮放飞仪式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举行。

继陕西洋县、宁陕县等地野外放飞之后,来自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32只人工笼养朱鹮“翻越秦岭”,首次在我国北方展翅翱翔。

曾经绝迹,32年后重归秦岭以北

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白色羽毛,略沾粉红色。7月3日上午10时,在工作人员的注视下,网笼内的32只稀世珍禽静静地等待着“离家远行”,回归真正属于它们的蓝天。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鹮主要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习惯在高大树木上栖息和筑巢,在水田、河流浅滩、沼泽等地觅食。

20世纪以前,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大部分地区,自古被我国民间视作“吉祥之鸟”。然而,近100年来,朱鹮的生活却并不“吉祥如意”。

据了解,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田森林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使得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东亚地区各国先后绝迹。

我国自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后,一直没有再发现朱鹮的踪迹,朱鹮曾被认为在我国已灭绝。直至1981年,科考人员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这也是当时全球仅存的一个朱鹮野生种群。

32年后,带着一份美好的寓意,32只“吉祥之鸟”的身影重现我国北方。此次放飞的朱鹮中,成体14只、亚成体10只、幼鸟8只。

成体朱鹮由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根据洋县笼养朱鹮的谱系资料进行选择,系已经过2年以上野化训练的人工饲养朱鹮,初步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并且非常健康。所有朱鹮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为何选择在铜川放飞?

陕西省林业厅工作人员介绍,历史记载我国北部东部地区都曾有过朱鹮的分布,此次释放地铜川市北部山区的耀州区沮河流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区内多为宽谷浅丘地貌,河流纵横,形成洼地草甸等天然湿地,水生生物丰富,为朱鹮夜宿和筑巢提供了条件。白鹭等朱鹮的伴生物种也常年在此栖息。

“经过专家反复考察和研究可行性,最终确定铜川为朱鹮在秦岭以北实施再引入工程的第一个试验区。这是探索研究朱鹮在秦岭以北地区生存繁衍可行性的重要突破,对恢复朱鹮的历史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其栖息地范围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人员说。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