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 峰
2013年07月04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放飞前进行适应训练,未来两年跟踪监测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不懈保护与饲养繁殖,朱鹮种群数量已由最初发现的7只发展到现在国内的1700余只。其栖息地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从洋县扩大到汉中、安康、宝鸡等3市12个县,人工饲养朱鹮也已分布到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然而,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湿地资源减少以及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朱鹮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脱离灭绝危险的物种。
“如何让濒危物种真正摆脱濒危状态,野放是一种重要探索”,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总工程师严旬表示,通过野化训练,恢复野外种群,让濒危物种回归大自然才是理想选择。
据工作人员介绍,6月23日,野放朱鹮已被送至耀州区柳林林场,安置在一个面积600平方米,垂直高度18米,配备了草坪、湿地、树木的网笼中,通过先期适应训练使朱鹮熟悉当地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为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干扰,本次放飞还采取了软释放的方法,即将网笼打开,让朱鹮自由飞出笼舍到野外栖息,同时为其中的6—10只朱鹮佩戴了无线电跟踪仪,便于后期监测跟踪。
从洋县赶来的苏红新与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将在未来半年内负责侦测此次放飞的朱鹮。
“每个跟踪仪重量在25到40克之间,电池有效期两年,之后会自动脱落。”苏红新说,“根据朱鹮身上发射器的不同频率,可以利用接收器在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侦测,以便随时观察、记录朱鹮的生存状态。”
“能否顺利过冬,是朱鹮野外生存的最大压力。”严旬介绍,根据记载,朱鹮本属于候鸟,随着环境变化现在变为了留鸟,“野外放归是一种实验,放飞能否成功,要看朱鹮是否会恢复野外迁徙的习性,能否建立野生种群,能否繁衍后代,这也是濒危物种生存必经的考验,如果顺利,未来可能在河南继续进行野放。”
生存威胁仍多,还需各方保护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濒危物种的保护举措,而野外驯养、放归自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十分艰巨的保护任务。
“首先,环境污染会对离开人工庇护所的野外种群造成生存威胁。”严旬告诉记者,以朱鹮为例,其进食的水田里就不能洒农药、施化肥,否则会对朱鹮的生理结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严旬说,这就存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矛盾,为此中央地方都会给予一定补贴,“国家林业局仅在陕西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补贴,每年都有六七百万元。”
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城镇化进程也在干扰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例如交通公路、铁路对兽类的影响就比较大。
近年来愈发猖獗的偷猎活动,更是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命。“对此我们特别加大宣传力度,而群众的保护意识仍需提高。”严旬提及一个细节,此次放飞活动中,安装设备的工人们就问:“你们从哪里买的这种大鸟?”
此外,禽流感等疫情和因近亲繁殖造成的遗传疾病和种群衰退现象,也需要保护人员时常防范。而随着濒危物种种群的不断扩大,相关部门的人手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目前在陕西洋县、宁陕、铜川、西安等地的朱鹮保护点,野外监测巡护人员有七八十人,而人工饲养的朱鹮数量为700余只,科研和监测跟踪人员的数量明显不够。”严旬说,如何营造更为良性的野生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进一步发展扩大其数量和分布范围,仍需政府社会各方继续摸索。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4日 13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