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党的事业接班人。在建党92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农村社区、工厂警营、医院学校等,走近各行各业中的80后党员,采写了他们在岗位上的普通事迹和瞬间画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80后党员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风采,以此纪念党的伟大生日,衷心祝愿党的事业永葆青春。 ——编者
孟琛:把知识力量送到基层
准确地说,孟琛是“90后”。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他,虽然比别的同学略显成熟,可脸上脱不去的稚嫩彰显出他的阳光与开朗。毕业季绕不开的话题是就业,家在太原、在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上学的孟琛,最大的愿望就是扎根基层:“做‘村官’、当老师,让农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孟琛大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任学生会副主席,曾在原平市大白水村支教半年多。正是那一次经历,让孟琛有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想法。
孟琛告诉记者,支教的半年,他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住校生的楼长。“农村的学校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三,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我曾一度不知所措,他们不爱说话,习惯用方言交流,甚至对说普通话的老师有些抵触。”
为了与孩子交朋友,孟琛从生活入手,利用当楼长的便利,晚上到孩子们的宿舍与大家一同讲故事,做游戏。当他发现,很多孩子不爱洗脚、不洗袜子,就亲自动手,教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说实话,上大学之前,我都很少洗自己的袜子。”
在孟琛的努力下,孩子们很快与他打成一片。“看着他们围在我身边,听着他们亲切地喊我老师,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经过那半年的支教,孟琛说自己一下长大了不少。如今,马上就要离开大学校园,当很多同学还在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职位、高薪金时,孟琛却希望从基层做起:“支教的我,如同一根火柴,偶尔在那片土地上亮了一下,虽然留下了光和热,但毕竟马上就熄灭了。我希望,今后我的光和热可以照亮更多的地方,用我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农村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