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计划棉”与“市场纱”的矛盾日益激化,意在保护棉农的棉花管理政策,反成了伤害棉产业的利刃——

棉花危机重创纺织业

记者  陆娅楠

2013年07月0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政策保护不要成为伤害——在进行原料结构调整的同时,期待改善棉花调控政策,实现棉农直补

在棉花危机面前,纺织企业迅速开展了新一轮的“自救”,不少企业通过调整原料结构来化解棉花风险。今年以来,江苏大生的非棉纤维产品已从80%提升到90%以上,同时,混纺产品越来越多,批量也越来越大,从而尽量避开棉花问题。华润纺织目前30%的产能已经转向非棉产品,试图通过开辟新市场来平抑既有市场的波动。

然而,在国家棉花调控政策不变的大背景下,企业能化解的风险非常有限。在日前召开的2013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上,不止一家纺织企业疾呼,“政府稳定棉价的本意是好的,但收储和配额这种粗放的计划经济手段,导致纺织业打拼30多年换来的国际竞争优势丧失殆尽。没企业买棉花了,光靠国家托市能储存多少?棉农的利益又能维系多久呢?”

实际上,收储政策并没能调动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正逐年递减。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植棉面积下降约6%,降至约7408万亩,而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5月生产调查,2013年棉花意向播种面积为7065万亩,同比再减4.6%。

进口配额本身也沦为投机商品,扰乱了市场秩序,推高了棉花成本。据业内人士反映,申请到配额的部分企业并没有实质的棉纺生产或贸易,拿到配额后便高价转手倒卖;也有部分虚报生产贸易额,申请到高于企业本身需求的棉花进口配额,再将多余配额转手倒卖。

破解目前的困局,“棉农直补”再次成为纺织业期盼的新政。棉农直补,即国家补贴不再通过流通企业返还到农民手中,而是参照粮食直补政策,按种植面积直接对农民进行补贴。目前美国就通过卫星系统,进行棉花种植面积的监测及补贴。近十年来,由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农民真正受益,在我国推行棉农直补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棉花种植仍属于家庭式的、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在确定种植面积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虚报等问题上,一直未能拿出一套操作性强的方案。

“补贴农民是可行的。我们曾去长江流域及新疆等地调研测算,除了种子补贴,每亩补贴约为100元到120元,比国家收储划算多了。直补完全可以从新疆开始试点。”朱北娜说。

除了直补机制,企业还建议国家尽快从农业与工业共赢的角度、从理顺产业上下游关系的角度、从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角度,研究出台棉花调控长效机制。

“如果收储与配额政策不变,是否可以考虑对收储价格进行动态化调整,将国内外价差稳定在1000元至1500元的区间。”江苏大生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晓辉等企业家建议,国家在制订收储价格时应参照国际市场棉价,合理确定收储的数量,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进行收储和抛储,发挥平抑市场棉花价格的作用。“我们希望政策调整今年就开始,时间上我们等不起,也拖不起。”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1日 19 版)

上一页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