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娅楠
2013年07月01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人头痛的国储棉——一年收储花费上千亿,而堪忧的棉花质量令企业雪上加霜
尽管从目前的形势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并没有尽快松动的迹象,然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项政策已到了难以维系的时候。
一方面,用棉企业在关停加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占欧盟、日本等主要国际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湖北孝棉的负责人透露,企业周边产能在3万锭以下的厂子已基本关停。“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势,企业没有盈利,没有钱搞技术升级的话,这个行业很难做下去。”
另一方面,对国储棉的需求也在萎缩。“和粮食不同,不是所有的棉花在国内消化就可以,我们必须和国际竞争,要考虑国际市场能否接受。”路易达孚中国公司董事长陈涛说,2010年之后,由于收储价远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在全球棉花消费量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量下降超过20%。
PCI纤维咨询公司中国市场总监陈九妹也表示,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调节,相当份额的棉花市场已被涤纶与粘纤替代,这给如何消化国储棉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果棉花收储政策不变,那么明年中国棉花库存将超过用量40%,如何去库存将成为一个棘手的大问题。”
年初至今,国储棉市场交易清淡,按目前的拍卖进度,到今年7月底,国储棉将高达750万吨左右,按2012年标准级新棉收购价计算,国家用于收储的花费将超过1000亿元。
“无论收还是储,一吨棉花财政要补贴3000元左右,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棉花每存放一年就会降一级,这种贬值的损失更大。”杨世滨说。
为了减轻库存压力,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棉纺企业的压力,今夏国家将进口配额与拍储量按比例挂钩,即棉纺企业每买下3吨国储棉,将获得1吨的进口棉花配额。
然而,纺织企业对新政并不买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配额捆绑的国储棉质量逐年下降,混等混级、异性纤维问题严重。
根据国家标准,只有品级达到4级的棉花才能被国家收储。然而,2011/2012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品级3.28级,仅有新疆棉平均品级超过3级。于是,把高等级棉花和低等级棉花进行掺兑便成了行业潜规则。
“去年8月以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把5级棉与新疆买的2级棉混起来卖给国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检测仪器没有细度指标,又没有搞细度测量的人才,因此根本测不出棉包被做了手脚。”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说。
堪忧的棉花品质给企业生产造成了新的负担。湖北孝棉,每月用棉量三四千吨,是我国数一数二的用棉大户。负责人反映,国储棉颜色发黄,每一捆的颜色都不一致,导致国棉产出率过低,加大了企业成本。“我们有一个分厂意见特别多,生产一吨精梳纱,只需美棉、澳棉1.3吨,换成国储棉就要1.5吨。如果这样收储下去,质量很难控制,连做中低端的普通纱也不行。”
“你买4级棉,结果买的是60%的5级棉与40%2级棉混在一起扎捆的。”陈姣兰反映,国储棉不仅存在高低等级“勾兑”的问题,而且头发丝、塑料袋丝、鸡毛鸭毛等杂质纤维特别多。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