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干群关系:新时期 新挑战

2013年06月26日11:11   来源:半月谈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考核评价错位 群众工作“动力”不足

干群关系疏远,原因在干部。但干部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多地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的考核,主要看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信访维稳等经济社会指标,至于干部与群众关系好不好、联系群众勤不勤,这些指标很难“量化”,干群关系好也难以成为基层的政绩,这直接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对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不足。

“如果只埋头做群众工作,与领导接触少,领导不了解你,将很难获得提拔升迁的机会。” 西部某省的一位乡镇干部说,一些干部在乡镇干了一辈子,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打交道,可临到退休连个科级待遇都没有,实在让人寒心。

“对于一些基层干部来说,宁愿得罪一百个群众,也不愿得罪一个领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镇党委书记对记者说,之所以会出现基层干部“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基层干部的乌纱帽掌握在上面,提不提拔由上面说了算;考核评价权在上面,干好干坏上面说了算;资源也掌握在上面,项目资金都是自上而下安排。干部要想出政绩,与其问需于民,还不如在上面动心思。

四川省盐源县县委组织部长沈海涛表示,中央规定干部任用向基层倾斜,但要有操作性强的机制保障,才能保证政策长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看不到希望,再加上乡镇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不少人有早点离开基层的想法,想方设法往城里走,根本静不下心来做群众工作。”沈海涛说,在政绩考核上,我们应适当弱化经济发展指标,增加可以量化的群众工作内容。

作风好不好 群众最知道

对于干群关系疏远问题,一些干部把责任归咎于群众,认为群众“没事不理你,出事就告你”。确实,如今群众的权利意识觉醒、利益诉求多样,但记者采访中时时感到,群众并不是不明事理、不讲道理,对于干部的作风,他们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

拿出真心诚意,群众好打交道

2013年3月7日,山西安泽县府城镇凤池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低保。次日,村里对低保对象进行了公示。

64岁的村民王春香一看红榜就生气了。自老伴去世后,王春香一直一个人生活,收入很少。但在此次低保对象公示中,王春香没有上榜。老太太十分生气,认为评得不公。3月12日一大早,没吃早饭就直接到镇里找书记。“当时我气得手直抖。要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我就不饶他们。”王春香说。

看到“满腔怒火”的王春香,府城镇党委书记牛福生没有躲避,而是热情地将她迎到办公室,给她倒上茶水,并耐心地解释:低保指标有限,村里的低保对象生活更困难,而且他们是经过党员和群众代表投票等严格的程序选出的,不是由村干部个人决定的。

“牛书记耐心地给我说了一两个小时。经过解释,我也理解了政策。”王春香说,虽然低保最后还是没办成,但她想开了,觉得干部们也为难,这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当家一样,需要协调的事很多。离开党委书记办公室时,牛福生坚持下楼把她送到门口。

3月14日,牛福生来到王春香家。一见面,王春香就拉起牛福生的手,一个劲地说:“牛书记,我对不起你,给你添麻烦了。”王春香告诉记者:“事情解释清楚了,我的气就顺了。要是当时心结没解开,牛书记到我家来,我肯定要把他赶出去。”

采访中,记者听闻了许多类似的故事,说明干部只要拿出真心诚意,办事公道,群众不会不讲道理;要是能尽力帮群众解决一些难题,群众还会把干部当亲人。

陕西省蒲城县椿林镇五中村的张米儿老人家里老伴身体不好,儿子媳妇精神又不正常,两个孙女上学,以前住的房在屋里都能看见天。如今在当地干部下基层活动中,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崭新的房屋前,老人对记者说:“联系我家的干部还经常带着他的孩子到我家里来,大孙女考上大学,他们一家人专程来送学费。我经常对孙女说,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报答关心咱的干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干部下基层活动,既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又为群众办了实事、解了难题,受到不少群众的好评。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