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
主持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加剧了人们比拼考分,比拼各种各样的证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顾明远:虽然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分布不均的状况没有根本缓解。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距比较大。虽然取消了重点学校的名称,但人们心目中还是有重点学校,家长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学校德育处处长 朱东斌
朱东斌:教育资源不均衡,背后是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为什么要上好学校?上一个好中学,意味着将来有更多机会考上重点大学,上一个好大学,意味着将来有更多机会找到好工作,意味着孩子将来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优质资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如果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各方面资源都很均衡的话,老百姓不会拼死拼活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在欧美想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其实也很难,孩子负担也很重,但大部分孩子不用受那个苦,将来也会有很好的工作和生活,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社会保障。
于长学:还有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一是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差距大了,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常说,择校就是择老师,就是这个道理。二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而我们恰恰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多老师习惯于我有一桶水,给你一碗水,讲究单向的流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演员把自己的台词背好,而没有想到他应该是导演,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孟夏:目前很多小学师资不足,教师课时多,教学任务重,工作量普遍较大。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缩减为教学的功能,更重要的育人功能难以实现。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师沦为教书匠,日复一日重复机械劳动,成就感、幸福感降低,职业倦怠现象滋生,最终必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主持人:该如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呢?
朱东斌:首先还是要靠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这个难题同样要靠发展,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要加大教育投入。2012年,我们国家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但还不能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且与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还要加大投入。
葛剑平: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解决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问题,需要提高政府统筹层次,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由省级统筹改为中央直接管理。二是可以参考公务员管理方式,让满一定年限的优秀教师进行校际间的轮岗,或者以类似挂职等方式支教,合理均衡师资人才队伍。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管委会主任、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 孟夏
孟夏:可以适当给小学增加编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来,为其创造更多提高培训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证教师能够胜任素质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