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看到一篇题为《副乡长的一天》的采访报道,将一个基层干部为迎接上级检查上街捡垃圾、扫卫生,连夜造假补材料,以及处理群众拦车截访等工作细节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那些让基层干部痛苦无奈的“表演式检查”。
曾几何时,迎接上级检查似乎成了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常规工作要查,特色做法要查;县里查了市里查,平时查了年终查。检查多已经成为基层干部最大的苦处。在前不久人民论坛组织的调查中,“检查考核多”名列第一位,占受调查者的七成以上,可见检查给基层干部带来痛苦,归根结底一个字:累。
除了突击检查,大部分都是提前准备的“表演式检查”。典型场景通常是,警车开道交通管制,地方陪同前呼后拥,当地百姓夹道欢迎,乡干部一本正经做汇报,领导频频点头表赞同。如此明显的表演痕迹,难道领导不知道是假的吗?不是不知道,只是假装不知道,“所有人都在表演”。对于这类检查,基层干部早已轻车熟路,通常有一整套固定套路:先打探准确时间,然后开始一系列准备:设定完美“专线”、 “补充”迎查材料、提前踩点预演、联络“接待专业户”,最后重点是当天天衣无缝的汇报。汇报的艺术讲究投其所好,什么让领导高兴说什么,怎样能吸引领导注意就怎样说。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归根结底一个字:假。
这种累人又虚假的“表演式检查”不仅起不到督促作用,反而产生了多重的消极作用。之于上级领导,看不到基层真实的情况,无法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之于当地政府,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却毫无经验所得;之于普通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被迎来送往所打乱,真话说不出,更无所收获。影响最大的是基层干部,一年到头似乎有迎接不完的检查,工作重心严重偏移,忙于应付的多,势必踏下心来思考的少;接待上级的多,走访群众的少;弄虚作假的多,真办实事的少。总之,检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干部偏离了服务人民的宗旨,基层工作陷入了浮夸作假的怪圈。
既然“表演式检查”有害无益,为何多年来屡禁不止?笔者看来,“表象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最主要原因还是长久以来机关工作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所致,使得“表演式检查”成为基层干部的基本生存样态。一方面,在乡镇工作中招商引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多个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一旦检查不合格,不止奖励资格被取消,还要面临行政问责甚至免职处分,使得基层领导不得不格外重视在各类检查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在个别地方,那些弄虚作假,在各种检查中“抛头露面”的干部反倒更有机会得到提拔重用,这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干部找到了升迁的“捷径”。正是这种异化的政绩观和错位的竞争观使得基层干部无奈地选择了在随大流,遵循“表演式检查”的游戏规则。
既然根子在上面,要扭转当前愈演愈烈的“表演式检查”之风,当务之急是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整肃,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求真务实的工作给基层减负、解压。要精简检查,能省则省,能简就简,下到基层不打招呼、不搞陪同,不添负担,始终本着一个“真”字,真转、真看、真发现并指出问题。基层干部更需将功夫下在平时,不突击准备、不做无用功、不耍假把式,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将“发展压力”与“焦虑情绪” 转化为带领群众致富、维护一方稳定的能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乡镇干部处在权力等级的末端,直接面对群众利益诉求,权力有限但责任巨大。希望他们尽快走出“表演式检查”的泥潭,真真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还基层的天空一份蔚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