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跃峰 黄晓慧
2013年06月08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鹦哥岭最醒目的颜色是什么?绿色。
在鹦哥岭人眼里,青春最靓丽的颜色是什么?也是绿色。
这些年轻人把绿色青春,挥洒在绿色土地上,用生命守护一片青山,倡导生态文明,帮助群众致富,写下动人的青春故事。
鹦哥岭的守护神
“都说我们是鹦哥岭的守护神,其实,大山才是守护神,是她的呼唤留住我们的脚步。”
【现场】
崎岖的山道,仅容一辆摩托车通行;低矮的茅草房,伴随三代人吃喝拉撒,这就是初看道银村的印象。
午后,村民王友莲坐在昏暗、狭窄的厨房里,正收拾碗筷。见记者进来,忙让了个马扎。
“饭后忙些啥?”
“去看看橡胶林,有4000多棵。”
“原来就有?”
“不,后来种的。以前不知道林子重要,砍了不少树,改种橡胶,又不得要领。大学生来之后,让大家一起保护雨林,还帮着管理橡胶。去年,我家橡胶树产的胶水,卖了四五万元。”王友莲说。
【回放】
鹦哥岭保护区周边6个乡镇103个自然村,生活着1.8万余居民,世代以农林业为生。交通不便、资金缺乏、没有科学种养技术。
贫穷的村民,不断向大山索取。保护区成立前,“放火烧山种稻子、拿起鸟铳打野味、砍下大树换票子”的事屡见不鲜,热带雨林岌岌可危。
“对盗猎、盗伐者,绝不容情。”2007年12月2日晚,管理站接到举报,说有人在鹦哥嘴盗伐木材。老站长周亚东和李之龙、3名护林员开始抓捕行动,蹲守在老牧场一整夜。大山里的夜晚真冷,5个人又冷又饿,只能靠米酒暖暖身子。次日上午8点多,终于一举将3个盗伐者抓获。
一开始,靠山吃山的村民对禁止打猎、不让砍树不理解。为此,保护区转变工作方法,从单纯管理、执法变成管理、执法、合作齐头并进。
一次,乐东县万冲镇一位60多岁的阿婆请几个人毁林开垦,种植香蕉。接到报案后,李之龙带队到村里调查。阿婆情绪很激动,拉李之龙看她病重的丈夫和两个弱智的儿子。此后,李之龙多次到万冲,帮阿婆在林地里种白滕、生姜,增加阿婆的收入。慢慢地,阿婆改变了态度,不再毁林开垦。
“都说我们是鹦哥岭的守护神,其实,大山才是守护神,是她的呼唤留住我们的脚步。2010年,鹦哥岭组建森林公安局,加上一支270名护林员组成的巡山队,共同护卫着鹦哥岭的安宁。”李之龙说。
环保理念的传播者
“道银村设立第一个禁渔区两年,河里的鱼多了,消失的红面军鱼也回来了……”
【现场】
距白沙县城30多公里的南开村委会办公室内,河南姑娘王亚面带羞涩,向村干部讲解禁渔区项目。
去年,王亚大学毕业后,来到鹦哥岭,被分配在社区宣教科。在科长王云鹏的带领下,她经常到社区宣传生态保护。
“本村的工作好做,外来人夜里抓鱼,不好管。”道小村村民小组副组长符海彪担心地说。牙南村村民小组组长符克坤建议:“定期巡视,设立警告标牌,制定村规民约,禁止毒鱼、电鱼、炸鱼。”
王云鹏给大家鼓劲:“2008年,道银村设立第一个禁渔区两年,河里的鱼多了,消失的红面军鱼也回来了……如今,保护区周边已经建起11个禁渔区。大家共同努力,鱼类资源一定能得到有效保护。”
【回放】
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不仅靠口头宣讲,更要身体力行。
在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拯救中心”内,记者看到大学生们亲手制作、挑选的生态环境宣传品。有鹦哥岭树蛙、红面军鱼、眼睛王蛇、斑蝶等动物标本;有《各种各样的鱼》、《昆虫记》等科普图书、光盘;还有一份挂历,印着距瓣豆、海南山鹧鸪等动植物照片,加配护林员相片、寄语,比如“热带雨林多蛙鸣,风调雨顺乐不停”、“不采野生植物,自然生态可留住”、“保育原是最重要,环境健康一家笑”……
“这些宣传品在‘鹦哥岭讲堂’、‘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王云鹏说,保护区经常举办讲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讲到珍稀动植物研究、社区工作开展等,迅速提高了周边村民的环保意识。宣讲的同时,大学生们更注重言传身教。2007年,王云鹏第一次来到道银村,被眼前脏乱的景象惊呆了:村里没有厕所,方便时随处解决;散养的猪四处乱跑,一下雨,房前屋后,猪粪臭气熏天。
王云鹏他们和香港嘉道理农场合作,一起在道银村修建环保旱厕和软床猪圈。“猪圈里铺上稻草和落叶,能吸收猪的粪尿,不仅防止恶臭扩散,还是很好的农家肥。”王云鹏一边耐心劝说,一边手把手教村民收集粪便、清洗猪圈。
2010年,在保护区的帮助下,道银村建成首个社区活动中心。揭牌那天晚上,全村老小都来参加庆祝活动。村长符金海举起酒杯兴奋地说:“感谢保护区的兄弟们!以后,我们全村人一起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