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跃峰 黄晓慧
2013年06月08日0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区群众的贴心人
“来到鹦哥岭,才知道人和人的距离原来可以这么近。”
【现场】
早晨,温暖的阳光为红新村的青山镶上一层金色。村口的凉亭里,悬挂着“稻鸭共育”宣传栏。仔细看去,大学生手绘的生态农业示范图惟妙惟肖。
村委会副主任王宏耀带我们来到自家稻田边。稻子已经抽穗,圈在一处的鸭子嘎嘎叫着,在田边水池里欢快地扑腾。
王宏耀说,以前,稻田长满了专吃秧苗的福寿螺,只能用农药杀。现在,鸭子到田里吃草、虫、福寿螺,粪便还能当肥料。鸭子在田间自由生长,鸭肉好吃,很受欢迎,总的算下来,一年多挣2000多元。
【回放】
2008年,大学生们从网上得知贵州山区有“稻鸭共育”模式,专程前去取经,在道银村、红新村等地试点。
王宏耀说,一开始,村民怕亏本,很少养鸭子。社区宣教科的麦严最怕喝酒。为了推广“稻鸭共育”,他自带一瓶酒,主动和乡亲们“套近乎”,承诺免费提供鸭苗。
乡亲们终于被感动了。道银村16户人家,每家从管理站领取10只鸭苗。大学生们挽起裤腿,下田示范插秧、浇灌、放养鸭子。当年,道银村稻谷满囤、鸭肥蛋大,喜获丰收。
除了“稻鸭共育”,管理站还购买了益智、胡椒苗、牧草种子分发给村民,指导他们开展林下套种;教会村民养蜂技术,扩大养蜂产业。
大学生们的热心帮扶,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天,管理站办公室副主任许碧果和几个男生在村民家干完农活,大伯硬是留他们吃饭。许碧果知道大伯家里穷,说:“管理站规定不能在老乡家里吃饭。”大伯拍了拍门板,说:“规矩是人定的。哪有光干活不吃饭的道理?”几番推说不过,许碧果也担心走了会伤大伯的心,就留了下来。
可他们没想到,大伯把家里准备过年的唯一一只鸡杀了。大伯不停地给大学生们碗里夹肉,自己的碗里却只有米饭。
“你是琼海的,生活条件好。这里穷,能来帮我们,不容易啊!”大伯说。
听了大伯的话,许碧果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来到鹦哥岭,才知道人和人的距离原来可以这么近。”她说,6年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换来村民的真情,这是鹦哥岭给大学生最珍贵的馈赠。这片情谊,将鼓舞他们坚守鹦哥岭,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08日 06 版)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人物事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