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靳 博
2013年05月22日08: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张芳曼 |
编者按:本版4月15日在《经济聚焦· 追踪国货热》栏目推出《觅迹老品牌》报道,探寻了英雄、大宝、活力28、回力等老品牌的足迹。报道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更有读者表示不过瘾、没看够,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老品牌焕发了活力,书写了新的传奇,它们背后的故事让人好奇,它们身上寄托着国人对老品牌的美好回忆,对民族品牌的殷切期待。因此,本版继续追寻的脚步,带您走近海鸥表等老品牌。
上年纪的中国人对“海鸥表”都不陌生,拥有一块海鸥表曾是许多国人的梦想。
当年的天津手表厂,如今的天津海鸥集团。这家制造出中国第一块手表的企业,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曾随着市场经济的洗礼落寞,甚至亏损。幸运的是,今天的海鸥又重新“飞”了起来。
第一块国产表在天津手表厂诞生,海鸥表成为计划经济年代的“三大件”之一
1955年3月24日,几位工人师傅用小车床、小台钻、砂轮机、小铣床等设备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第一块国产表在天津手表厂研制成功,后定名为“五一”牌手表,这也是海鸥手表的前身。随后,中国第一只航空计时码表、第一只自行独立设计制造的“东风表”、第一只出口手表“海鸥表”,以及第一只符合国际标准的女表均在这里诞生。
“老海鸥表质量上乘、经久耐用,在我们这里也是抢手货。”在全国著名的天津沈阳道旧货文物市场,一家钟表回收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早在1973年,天津手表厂生产的机械表就经当时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以“海鸥”品牌出口,不包含表带的出口价格高达120元。
计划经济年代,天津手表厂风光无限。手表与自行车、缝纫机并称当时的“三大件”,属于高档消费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位海鸥表老员工说。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价格低廉的电子表异军突起,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之国有企业体制弊端等诸多因素,海鸥表一度陷入困境。90年代中期,不仅海鸥表,整个国产手表行业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外来冲击基本全线停产。
“最难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卖不出去。电子表一是质量不好,二是成本高于售价。”很多海鸥表的老员工都记得,1995年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不具备电子表的生产技术,海鸥一度从日本采购关键元器件组装市场流行的电子表,“买人家的东西来和人家竞争,简直就是笑话。在日本电子表以高科技为先导的装配自动化、高质量、低成本优势面前,很快就溃不成军,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
以自主创新“杀”回机械表制造领域,海鸥表彻底结束中国不能制造高端复杂表的历史
“当时集团冷静分析了形势,感觉到电子表尽管需求强劲,却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于是果断调整了产品结构,把重心转向开发适应市场的新的自动手表。”海鸥集团总经理吕军介绍当时的情况时说,也正是这次转变为海鸥表的重生埋下了伏笔。
1998年,海鸥集团从生产电子表重新“杀”回机械表制造领域,并且向更复杂、更高端的机械表研发进军,第一款自动机械表ST16双历手表推向市场后一炮走红,1999年企业一举扭亏,又在2002年获得“中国名牌”殊荣,海鸥表的市场之路越走越宽广。
此后,海鸥表通过自主创新,先后攻破了世界机械腕表领域“三大经典技术”——陀飞轮、三问、万年历。2007年4月的瑞士巴塞尔钟表展上,海鸥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只“三问表”、国际首创“双陀飞轮表”等产品引起轰动,斩获订单50多万美元,打破了中国展团历史纪录。
2010年,通过自主创新,海鸥制造出将“陀飞轮、万年历、问表”三种功能融于一身的陀飞轮万年历三问打簧表,彻底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高端复杂表的历史。在这种俗称“三合一”的设计中,435个零件在几平方厘米的空间内设计安置,研发难度就如开发设计一款全新的复杂机芯。要保证万年历的准确度、三问报时的精确度,就需要生产出高精度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0.001mm的水平,相当于头发丝的1/80,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工作面光洁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级,即相当于镜面的水平,即便在国际一线机械腕表厂商,有如此制造研发能力也是屈指可数。
“别小看这一块小手表的技术,代表的却是一个国家的精密制造能力。”吕军说,“海鸥掌握了生产高精度机械腕表技术,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精密仪器乃至医疗卫生领域都可以应用这些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精密仪器方面的成就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