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行动凝聚社会正能量

她叫廖智 ,绵竹汉旺人,是一位舞蹈老师,512大地震让她失去了双腿。芦山地震发生后,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赶赴灾区当起了志愿者。
越是灾难猝然发生的时候,越是考验社会凝聚力、应对力、意志力的时候。从“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的举国关切,到企业、公民的踊跃捐款;从志愿者的千里驰援,到受灾群众的奋力自救,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社会正能量的成长。
更踊跃的爱心
“前面的路很快就通了,不要着急,喝点水休息一下,马上就到了。”尼玛旦周对货车司机说这话时,从芦山到大川镇的路因为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正在抢修,很多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排起了长龙。
尼玛旦周是来自玉树的藏族康巴汉子。芦山地震发生时,尼玛旦周正在自己开办的驾校里打扫卫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坐不住了:“我在新闻里看到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我经历过地震,知道地震是啥感觉。”
“我开始想捐点钱,但又想到我们当年地震的时候,最缺的不是钱,是物资。”萌生了为灾区做点事的想法后,他拨通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会长格扎的电话。格扎告诉他,如果想帮助灾区,还是买点物资,比如灾区急缺的食品和饮用水。
尼玛旦周立即联系了熟悉的供货商,购买了4000件矿泉水和2000箱方便面,并花两万元钱雇了两辆大型货车。一切准备好以后,他带着这些物资赶赴芦山地震灾区。
芦山强烈地震发生之后,众多民间公益物资源源不断地汇向芦山——帐篷、饮用水、食物、药品等从四面八方运往灾区;民间捐款数字直线上升,献血者激增;志愿者、救援队从各地火速赶来……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来了,她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最美英雄”汪策来了,她在灾区遭遇飞石罹难之前留给父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去灾区当志愿者”;山西鞋匠张明来了,他在芦山县城街边摆开一个摊子,免费为灾区群众修鞋……
“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
更专业的救援
4月21日凌晨,郭刘燕蹲守在重庆江北机场一直没敢合眼。一天前,她还是重庆某房地产公司的普通职员,芦山发生地震后,她就变成了志愿者,接受一项“沉重的任务”——连夜转运来自上海复星医药公司重达5吨的抗震救灾物资。
郭刘燕押送的救灾物资中包括3吨急救药品和2吨“千斤顶”设备。震后不到10小时,这批抗震救灾物资从千里之外的上海空运重庆,捐助和承运物资的均为民营企业。
郭刘燕说,5吨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小,但对灾区而言还远远不够,“救灾接力”才刚刚开始。
“参与广泛,行动迅速,起效明显——此次芦山地震中的民间救援,体现出社会动员体制和社会参与度的不断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绍玉说。
在地震发生后仅用了短短两小时,上海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就完成了动员和集结——5辆应急救援车,48名医护及后勤保障人员,4顶医学帐篷,包括破拆、搜索、搬运等救援设备,以及器械和药品也随队启程。
这是去年末中国核准成立的16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他们携带进入灾区的医学帐篷可以迅速在灾区搭建起“移动医院”,成为抢救、手术、康复治疗的基础支撑。
“这样快速的集结能力,在汶川地震时是很难做到的。”救援队队长李增春说,从启动集结令到出发,队员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是根据汶川地震经验,上海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的保障流程,最终形成的一套制度化救援规范。
更成熟的心态
芦山地震发生后,理性救灾成为民众共识,人们纷纷呼吁面对信息要“谨慎转发、杜绝谣言”,不少权威媒体和机构也频频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及时发布准确信息,一些公众人士还自发进行网络查证、澄清一些虚假信息。
当灾区救援道路出现拥堵时,大批民众自发呼吁“参与救援不一定要赶赴现场”“让出生命通道”“奉献力量不添堵”,甚至一条呼吁大家为保持通信信道畅通而暂不要往震区打电话的消息,也得到万千民众的支持。
在探讨如何参与救援的时候,人们不再盲目组织救援物品,而是先探讨和咨询“灾区需要什么”?公民自发走向街头的献血站,志愿者们不再盲目涌向灾区、而是第一时间统一组织和分工。
在网络上,不少权威机构发布平台和热心人士,纷纷发布灾区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如“具备医疗水平的救援人士”“负责调配物资的志愿者”“需要疫情防护和具备医疗技能的志愿者”等。
一场联合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社交网络和手机自媒体的强大社会公益网络,在灾难面前积极有效地互动,让公民力量和公民行动发挥出强大作用。
更有序的自救
芦山县双石镇石凤村,惟一的进村道路因巨石坠落、路基塌方完全阻断。全村及附近村组2000多名村民药品、食品告急。
村民不等不靠,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7岁的孩子,迅速组织起了一支300多人的搬运队伍,专门担负各种救灾物资的人力输送。出发前村民们约法三章,搬运的物资除留给前来支援救灾的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外,其余的统一运送、统一分发、照顾老弱病残和伤员。
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觉到,像石凤村一样,在这次地震中灾区群众的应对更加坚定和有序。
在通往芦山县城的省道上,不仅沿途都有交警执勤维护道路秩序,在一些重要路口,还有当地群众自发地在指挥着交通;沿途的加油站都实行了限量供应,并无一例外地专门为救援车辆留出了加油通道。
芦山地震表现为震级高、破坏大、余震多和援救难等四大特点。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这次地震房屋倒塌不多,但内部损毁严重,重灾区95%以上的房屋不能用,被称为‘站立的废墟’。”
就在这片废墟上,芦山受灾群众很快从惊悸中恢复过来,震后几分钟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第二天不少商店就开始正常营业。
芦山县老城区有一个“商业中心”叫“十字街”,垂直交叉的两条街上分布着超市、餐饮、药房。芦山地震的第二天,这条街上就已经有部分商家在出现裂缝的房子中重新开业了。
记者在这里看到,尽管门前贴着一个大大的“险”字,但不远处一家超市刚刚开门营业,立刻引来了十多位采购的顾客。
“我们也知道现在开店营业有危险,但是大家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不是靠救灾就能解决的,我们要自己动手努力恢复正常生活。”超市老板王俊说,“市场秩序的恢复,实际上就是灾后重建的开始,就是信心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