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在救灾中更加给力

4月20日,海军“奖状”飞机拍摄的四川雅安上空航空遥感图像。中新社发 钟欣 摄
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除了需要勇气和力量,更需要科学与智慧。救灾是一门学问,科学是强大武器。从汶川大地震到芦山“4·20”强烈地震,时隔5年,地点相近,却有太多不同。
从地震灾情监测到应急通信指挥,从科技救援设备到空基投放平台,更多高科技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救灾的效率;公共账号、寻人平台,移动互联网巨头的强强联手,使虚拟空间成为传递爱心、沟通信息、统筹物资的“第二战场”。从汶川到芦山,5年内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新成果,而这些为抢险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争分夺秒,科技进步让救援更高效
从5年前10万大军以血肉之躯与天灾抗衡,到如今高科技专业设备彰显力量,科技进步,使芦山抗震救灾更加高效。
灾情判断是抗震救灾的第一步。地震发生当天,国防科工局紧急启动在轨运行的实践九号A星等五颗卫星,对雅安地区进行遥感数据成像。地震发生后两小时内,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航空遥感飞机就携带光学传感器从四川绵阳机场起飞,执行了雅安地区地震灾情遥感监测任务,获取了分辨率为0.6米的第一批航空遥感数据。
科研人员更利用遥感飞机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于4月21日即制作发布芦山县地震灾区灾情三维监测与评估数据。尖端科技的应用,使抢险救灾指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情有了准确判断。
此次救援部队挺进芦山过程中,汶川地震时“初出茅庐”的北斗导航系统也顶起了大梁。解放军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在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就将北斗系统调入战时值班状态,并紧急调增大量北斗终端驰援灾区,配发一线部队。
在一度成为“信息孤岛”的宝兴县,具备短报文功能的北斗导航成为救援部队与军区指挥部联系的主要通道。截至4月26日,在灾区使用的北斗系统终端已超过721台,累计提供定位服务13.9万次,通信服务14.2万次,累计服务量达到汶川地震时的三倍。
地震对交通环境的破坏,使空基投放平台成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力量。芦山“4·20”强烈地震之后,空军在震区开辟四个备降场,空军和陆军航空兵先后出动了近30架国产直9Z、俄制米171、美制黑鹰等型号的直升机参与物资投送和人员转移任务。
为实现统一管控,空军还出动空警-200预警机,执行空中飞行的预警指挥、通信引导和领航任务。继2009年国庆阅兵惊艳亮相之后,预警机首次投入抗震救灾,在山区复杂地形环境下,大大加强了对空中投送和运输的协调和指挥调度能力。
除此之外,“救灾机器人”的出现也成为救灾过程中的亮点。包括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旋翼无人机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纷纷投入此次抗震救灾,接受实战检验。
相比汶川地震,芦山“4·20”强烈地震中我国对高新科技的运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而高科技力量的投入,无疑是此次救灾效率大大提高的关键。
网络时代,虚拟空间成救灾“第二战场”
4月21日凌晨2时,吉林大学的韩蒙仍夜不能寐——自地震以来,他与在老家宝兴县工作的父母已有18个小时无法联系。地震之后,宝兴县通讯中断,成为“信息孤岛”,焦急又无助的韩蒙在新浪微博上登记了寻找父母的信息。在此之后,韩蒙先后接到20个提供帮助和安慰的电话,终于在接到第21个电话时,他听到了父母通过卫星电话传来的声音。
网络,让人们的爱心快速传递。
震后第一时间,援助灾区的信息便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搜狗等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寻人平台”,供人们发布寻人消息以及灾区人民向外界报平安的信息。
百度推出寻人API服务,整合了百度贴吧寻人及各网络平台的寻人信息,并允许信息供其他网站共享;腾讯微博寻人平台也迅速接入了包括百度、搜狗在内的十多个网络寻人平台。各大网络寻人平台的打通,使网友在其中任一网站发出寻人信息,都可以被众多网络平台共享。
大灾面前,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也成为灾区与外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
地震发生当天,灾区通信设施损坏严重,语音通话不畅,但微信却可以收发。很多灾区民众通过微信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也使外界增加了获取灾情的窗口。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一些救援队甚至通过微信实现了物资调遣。
微博同样表现出色。地震发生几分钟之后,即有灾区民众发出了地震微博,成为地震初期外界能获取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由于微博快速灵活,包括诸多传统媒体在内的媒体力量,也将在救灾现场获得的信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发出,使外界能及时了解救灾的进展和灾民的需求。
不仅如此,互联网平台同样成为统筹救灾物资的重要力量。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通过“微公益平台”发起了大量的捐助活动。截至4月22日18时,震后仅仅57个小时,“微公益平台”已协助发起36个项目,94069笔个人捐款合计超过900万元,28笔企业捐款合计超过9269万元,累计筹集善款突破1亿元。
科普知识让人们更加从容理性
大灾面前,具有竞争关系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相逢一笑泯恩仇”,成就了互联网历史上最珍贵的一次“牵手”,而网络空间地震知识的普及,让人们面对天灾变得冷静和从容。
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应急机制”“一级响应”“次生灾害”“堰塞湖”等专业名词让人耳熟能详。5年后的今天,面对芦山“4·20”强烈地震,较为普及的地震知识,也让人们更加理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原理等地震知识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使人们对于地震做到充分了解,避免了社会恐慌情绪,也使各种不靠谱的“民间预测”失去市场。
同时,各种地震自救措施、救援注意事项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使人们再次获得实实在在的科普知识,也提高了人们自救和救他的能力。
相比5年前,人们的防震意识增强了,救助能力提升了,而人们对于救灾的态度也更加理性了。经历了汶川地震,人们开始明白,救灾要依靠专业团队,绝不能搞“人海战术”。
此次灾情发生后,“不要去灾区添乱”的号召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尽管人们身体力行参与抗震救灾的热情依旧高涨,但多数民间团体还是克制住了跑去灾区的冲动,减少了前线救灾工作的难度。
除了对科学救援和专业救援的尊重,人们的理性还体现在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国家行为以及慈善公益机构开展的全民监督上。在把钱物捐出去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钱物有没有捐到自己真正想捐助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人们救灾意识趋于成熟的表现。
从汶川到芦山,科技的进步,让救灾更加高效,让人们更加理性,也让正能量加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