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公益2013·参与汇聚能量:公益活动可否免费使用公共场所

记者 方敏 付文

2013年05月06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公共场所有公益属性,但多难借力

  申请程序如“闯关游戏”,考验申请者体力

  4月份,苏州明德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姚西印想到苏州高教区的文星文汇广场举办一次“爱老服务年会图片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为了申请这个公共场所的一小块地方做活动场地,他耗时几天,跑了五个部门,最终才获得批复。

  他首先来到高教区社工委,被告知要去文星文汇广场所辖的高教区商业发展中心盖章,来到高教区商业发展中心后,又被告知要先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盖章。

  “然而按照草根NGO组织的身份申请,我们需要先得到上级主管单位苏州民政局的许可,需要民政局再和高教区商业发展中心联系,民政局内部也要走程序,何时能接洽成功估计又要等好久了。”姚西印说:“还好我以及我们的志愿者都是人大苏州校区的学生,活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从团委层面申请下了场地。”

  接着,他到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团委盖章,再到高教区的团委盖章。一番“折返跑”后,终于高教区商业发展中心也盖了章。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他又被告知还要去高教区城管队盖章,最后到文星广场物业处盖章,这场地才最终申请下来。

  深圳融雪盛平社工服务中心的陈秋兰在申请活动场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经历。因为经常要和公园、社区等场地负责人打交道,陈秋兰也理解他们的难处:“他们的态度很好,只是规章是这么规定的,我只能提前做好各处跑的准备。”之前因为举办一次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交流的活动申请在当地的笔架山公园写生,她等待了近两周才最终得到答复。“现在举办活动我们一般都提前两周多或一个月申请。”陈秋兰说。

  专家观点:应树立“公共场所为公共开放”观念

  “审批程序过多的项目就应该着手简化。”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申请盖章程序繁琐表明我国公共管理效率不高,也是急需改变的顽疾。建议在所有需要审批的机构中找一个专门负责协调的部门,对审批的事项进行管理。在商业活动中,也有协调各个部门的协调部来负责每个环节的沟通,通过协调部能够做到简化程序,改变多头管理。

  国外的很多公共场所都是对外开放的,更不用说举办公益活动了。很多小的NGO组织申请不到公共场所的事件,暴露出我国公共场所管理的不完善。对此管理部门应树立“公共场所为公共开放”的观念。在公共场所开放后,应严格预约制度,并对场所使用按相关制度进行管理。

  目前,因为申请程序繁琐、场地费较高、公益组织和场地管理者沟通不畅等原因,公共场所,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等免费向公益组织开放的现象并不普遍。如何更好地推动公共场所向公益组织提供便利,王振耀认为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要尽快制定场馆使用的规则。公共场所是公共财政所建,公共场所的公共性必须通过制度确定下来。第二,可以鼓励基金会、慈善家和政府共建公共场所,国外慈善家和政府一起建学校、公园等方式也能扩展公共场所的公益性。第三,建立适当的公共场所补偿机制。毕竟公共场所,特别是体育场馆等会进行一些商业活动来获取资金维持自身运作。当公共场所为公益活动免费提供场地后,适当的资金补偿将有利于公共场所的持续运营,减少因为支持公益活动而造成的损失。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