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6日08: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高铁动车组在长春轨道客车公司下线。 |
春随人意。
吉林4月,还在飞雪迎春。一入5月,已是满眼春光。
白山松水间,实现吉林振兴的梦想,正在升腾为创新发展的春潮。
经历“东北现象”的阵痛,迎来老工业基地振兴10年,从未甘于平庸的吉林再一次审视自我。
吉林在全国,可以概括为三个2%:面积占全国1.95%,人口占全国2.04%,GDP占全国2.29%。
论优势,吉林不小:资源禀赋突出,兼具天下粮仓、老工业基地、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等概念。
论差距,吉林同样不小:尽管连续10年GDP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总量只位居全国第二十二位。
“优势是潜力,差距更是潜力。创新的巨大潜力对吉林实现富民强省的梦想,意义重要而深远。”谈思路,省委书记王儒林一语中的。
怎么看创新?怎么干创新?2012年12月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吉林上下引起强烈震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题实践。
“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奋力推进吉林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省长巴音朝鲁说。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创新的种子正在处处播撒、生根、萌芽、勃发。
新愿景
统筹“三农”,追逐高产稳产,创新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经营体制,走现代农业之路
就吉林而言,农业具有极为特殊的含义。粮食安全,是保障,更是保证;高产稳产,是愿景,更是前景。
说起农业,王儒林连用5个“最”:农业是吉林最有优势、最有潜力、最有竞争力、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也是最需要合力发展的产业。
黑土千里,地处 “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吉林农业底气十足:2012年,吉林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668.6亿斤,居全国第五位;粮食单产每亩比全国高260.3斤,连续10年全国第一;全程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9.6%……
传统产业、传统优势,粮食生产还有多大潜力?吉林的回答让人振奋:潜力还很大,力争用5年时间粮食总产增长到750亿斤!
潜力从何而来?来自创新:创新粮食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
地怎么种?地由谁种?粮怎么卖?看似简单,学问很大。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的玉米、水稻“高光效”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连续试验8年,玉米平均单产提高15%到17%,最高的增产23.7%。今年,吉林将确保推广“高光效”技术示范田200万亩。
技术很简单。就是把现在南北垄向偏西20度,把现行的单垄单行65厘米改成大垄双行1.7米,非常便于学习掌握。
效果很明显。“高光效”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光照、通风、透光,增加产量。
推广很不容易。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新技术推广。农民分地时是南北直垄分的,偏西20度就变成了斜垄,打破了原有地界,容易产生纠纷。
“高光效”技术推广难,带出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问题。实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产粮大市四平,所辖4个县市产粮均跻身全国产粮大县。市委书记刘喜杰这样理解服务“三农”:“党委政府要做那些农民想干干不了、干了也不合算的事,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种粮与政府抓粮二力合一。”
统筹“三农”,思路在实践中渐渐清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催生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壮大农村经济,进而带动农民增收。
目前,吉林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885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的14%,今年这一比例要达到19%。
梨树县种粮大户郝双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郝双的合作社刚建时,村民们积极性不高:“自己种地挺好的,合作社还能有啥不同?”入了合作社的人秋后一算账:种粮成本降了,省心省力,产量还比自家种时高一两百斤。事实胜于雄辩,不用郝双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纷纷找来要求入社。
创新,打开的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又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大门。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51个专业农场平均盈利45万元,粮食单产高出全州平均值20%。
在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整村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经营统一,去年村里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万元。
有了技术,有了合作组织,农民还愁什么?愁融资难、融资贵。
吉林把目光投向了金融服务创新,“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在黑土地上破茧而出。农民用手中土地的未来收益权作质押,就可以便利地贷款,而且利率较低。试点不到一年,已为2037户农户发放贷款6005.65万元。目前,这种贷款模式逐步在全省推广。
法律规定,农民承包土地不能用于抵押贷款。这项政策创新,首次将土地未来收益权作为保证,用制度设计破解贷款难。梨树县蔡家村汇丰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马振生就尝到甜头:“以合作社的2400亩耕地收益做保证,我们刚拿到200万元贷款,不到4天时间就批下来了,利息比正常贷款省了8万多,土地经营权也没变。”
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吉林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美好可期。
新振兴
调整优化,多元化发展,超越“二人转”,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抢占产业链高端、市场终端
纵向比,吉林自信自豪:过去五年GDP连跨6个千亿元台阶,跻身“万亿元俱乐部”,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突破千亿元。
横向比,吉林自警自省:经济总量还太小,财政收入还太少,人民群众还不富裕。
吉林最大的问题无疑是发展问题,最难的问题仍然是产业结构问题。
既要发展又要转型,这道必答题怎么解?
老工业基地实现新振兴,不能总是老工业基地,还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基地。
多元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抢占两端:产业链的高端和市场的终端——这是吉林决策者的共识。
超越延续多年的汽车与石化“二人转”,多极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8个,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
传统产业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迈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应用风生水起。长春160路公交线路上运行着12米纯电动客车;50辆奔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作为公务用车投入示范。
产业集聚式布局,集群式发展。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聚集了200多家化工企业。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企业内部、企业间、园区内外形成三个层次循环圈,乙烯、丙烯、碳四、芳烃等几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这吃干榨净的过程中,生成了上千家企业,实现了末端治理向综合利用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抢占产业链高端、市场终端。碳纤维与生物化工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原料—原丝—碳丝—终端产品”,短短三年时间,吉林市碳纤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碳纤维年产能达到818吨,2万辆碳纤维自行车下线,碳纤维汽车底护板完成车载实验,碳纤维汽车板簧等制品项目投产,吉林市向着“中国碳谷”的目标挺进。
转型升级,根本动力在科技创新。有了新技术,才有新产品,有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才能占领市场。
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占地3.2万平方米的厂房里,70辆CRH380CL型动车车厢正在组装、调试。技术人员提醒记者留意车头:“这种车头细长比更大,宛若奔跑的猎豹,气动阻力比以前的流线型车头降低12%,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6位博士后、17位博士、275位硕士等组成的近500人科研团队,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设计制造出时速300公里以上、适用于在高寒地区行驶的高铁列车……得益于这些含金量极高的科技创新成果,长客股份公司年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233.9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教资源不相称依然是吉林之痛。坐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吉林大学等一流科研院所,吉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区域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等一系列指标在全国都还是中游。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只有0.87%,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4%。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19.02%,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2%。
对症下药,吉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科技管理整体谋划到顶层设计,从产学研紧密结合到项目、平台、基地联动,从重大科技攻关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吉林下决心让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批科技成果正在形成生产力:
——高均匀度全彩色LED大屏幕数字电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国内领先;
——电动客车、电动轿车整车试验平台进入第二轮开发;
……
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吉林迈向富民强省的振兴之路。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