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瞭望》:芦山大考

2013年04月28日10:0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经历汶川地震等的磨砺后,中国的救灾应急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及时迅速、科学高效。

4月24日上午的四川雅安市青衣江畔,人来人往,市面平静。若不是街道两边时常可见的抗震救灾的各种标语,不会想到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大震。同样的,芦山县城虽仍处在紧张的救灾过程之中,但各项事务运转有序。

有这样一段路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3天间走了两遍:21日记者从雅安市进入芦山县,用了3个多小时;而24日,这段路程畅通无阻,半小时左右便可抵达。

如今的地震灾区,虽还满是残垣断壁,但是在一排排的临时帐篷中,人们的生活正在渐渐恢复。

在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本刊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震中芦山,继而挺进交通、通讯最为困难的宝兴县灵关镇,一周来走访了宝兴、芦山等地的数个乡镇,直击抗震救灾全过程。在一线采访中记者看到,在经历过汶川地震等的磨砺后,中国的救灾应急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及时迅速、科学高效。

多项难题考验救灾水平

芦山地震,是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遭遇的又一次强烈地震。地震还波及成都、眉山、甘孜等13个市(州)。截至24日18时,芦山地震共计造成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200多万人受灾。

《瞭望》新闻周刊在地震灾区一线采访了多方面人士总结认为,这次地震灾害,人员死亡比想象的少,但受伤人数比想象的多,表现为震级高、破坏大、余震多和援救难等四大特点。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造成人员重大伤亡,造成财产巨大损失。

震级高:震级里氏7级。最大烈度9度,6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8682平方公里。

破坏大:“这次地震灾害,房屋倒塌不多,但内部损毁严重,重灾区95%以上的房屋不能用,被称为‘站立的废墟’”,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

余震多:截至26日16时,芦山地震共记录到余震5086次,其中3级以上余震112次,最大余震为5.4级。余震频发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风险,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救援难:雅安几个县和主要乡镇地处山区,基础设施脆弱,加上特殊地形地貌,主要道路阻塞中断,道路抢通保通任务十分艰巨。

一周时间过去了,寻找生命还在继续,群众生活难题正逐步缓解,灾区生活正趋于正常,此时防范地质灾害成为一项必须要重视的工作。

本刊记者在灾区了解到,震后余震不断,为防止次生灾害,截至25日下午已有近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排查工作。四川省测绘局利用无人机拍回了一张张航拍图。记者在航拍图上看到,从芦山到宝兴的路上,有着密密麻麻的滑坡体。

“汶川地震称得上翻天覆地,大多数松动岩石都震下来了。芦山地震强度远没有汶川地震大,山上岩石许多被震松了,却没有掉下来或者滑下来,这就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国土资源部专家田廷山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山体“松而未滑、崩而不溃”,使后续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因灾区植被茂密,增大了地质灾害隐患发现的难度。

实际上,早在4月22日,中央领导就对防范次生灾害提出要求,四川省也对此进行了安排部署。一些次生灾害易发地带,拉起了警戒线,党员干部时刻“盯防”着一条条裂缝。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说,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救灾物资需求量大与运输通道灾害隐患大的矛盾突出。作为抢险救灾生命线的芦山至宝兴公路,每天多处路段多次发生滑坡、山体崩塌,救灾车辆和人员进出存在很大安全风险。目前又不能封路停运、实施应急治理。

二是大量灾区急需安置与可供安置的用地稀缺的矛盾突出,很难选择安全适合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确保受灾群众不受到地质灾害二次伤害的压力很大。因此,当前四川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来定位。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