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信心与反思再起步
地震发生几分钟后,从四川媒体发出第一条地震消息起,全国各家媒体纷纷投入力量开始滚动报道。互联网上祝福祈祷、微博寻亲、民间捐赠、报名献血、志愿救援,来自民间的爱心也迅速涌向灾区。
回顾地震发生后的这一周,除了悲伤中的信心与温暖,地震还留下一些不得不面对的思考。
本刊记者在震区采访多日,深感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其一,志愿队伍仍需加强协调统筹。
“4·20”芦山地震发生之后,志愿者们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满载志愿者的社会车辆火速奔赴灾区救灾。但民众的爱心聚集,也让通往震区的道路出现了“爱心大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政府不得不开始呼吁——“为生命让路”。
实际上,前往地震灾区的志愿者,若有专业的技能,若协调组织得当,并非无用武之地。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关键还在于缺少协调组织。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李明认为,造成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虽然政府要求不要贸然进入灾区,但仍有很多救援组织源源不断地前往;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利用的救援渠道仍需完善。
李明介绍,在美国有专门的灾害救助联盟,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所有的灾害救助队伍都是这个联盟的成员。一旦发生灾害,联盟将启动,由他们根据情况分配各救援队的任务。
其二,基层救灾能力仍需加强。
4月23日,宝兴县灵关镇出现部分灾民情绪不稳的情况。有群众集体到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反映自身诉求。宝兴县于当晚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经沟通灾民情绪已平稳。随着道路抢通,救灾物资将随后大批运进。
而本刊记者早在21日傍晚抵达灵关镇时,观察到作为宝兴的最大乡镇,人员、房屋相对密集,因此受地震影响更大,受灾情况较为严重。一是房屋垮塌、受损严重;二是进出道路毁坏严重,修而复塌,多次反复。
在21日的采访中,镇上有多位居民还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态度:目前尚没有领到帐篷和救灾物资都能理解,救灾也有个过程,相信党和政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救灾物资运送不畅,当地生活必需品紧缺,遂导致了不满情绪的发酵。
从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来看,大灾之下,基层政府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需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整合协调各方面力量,不能出现盲点,留下死角。这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水平。(记者 陈泽伟 叶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