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到芦山: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是对中国的救灾应急体系的又一次考验。本刊记者在一线采访中看到,在经历过汶川地震等的磨砺后,中国的救灾应急体系正在变得更加及时迅速、科学高效。
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各级政府紧急部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保障机制。
强震发生仅仅10分钟,成都军区及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成立;武警四川总队所属官兵就近展开救援。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指示。地震发生5个小时后,李克强就飞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72小时内,包括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等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已达2.4万多人,1.1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在灾区投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与此同时,气象、国土、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等多部门迅速联动投入灾区救援。
在四川省,不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第一时间派出各种救援力量赶赴灾区,还迅速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构建起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
在救援迅速展开的同时,震后3个多小时,政府便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此后,省、市、县三级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
大震发生的第三天,受灾地区已大部分恢复供电,灾区群众的食宿得到了保障,商业网点和银行网点也已逐步恢复营业,部分学生陆续开始复课。
4月22日,在地震的重灾区宝兴县,本刊记者见到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医疗队队长、该院副院长高加蓉。此时的她已连续三天几乎没有合眼。震后她便接到命令集结赶往灾区,4月20日到达芦山县。21日一大早又从芦山县出发,冒着余震徒步行进大部分路段,向另一处重灾区宝兴县驰援。他们一路接治伤患,直到当天17时才到达宝兴县。
高加蓉曾参加过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她说,以她的亲身感受,此次抗震救灾与汶川抗震救灾相比,有两个显著的进步:一是反应速度更快。“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就接到了命令。随即准备药品,医疗耗材、器械,以及手术车、透视车等车辆,迅速出发。据我了解,进入灾区的其他医疗队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出发了。”
二是部署协调更加有序。“比如说,我们从重庆出发一上高速,就发现高速路上已经划出了专门救灾应急车道,反应速度相当快。再如,我们到达灾区后如何和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对接,一步一步如何行动,应该在哪些区域开展工作等,都清楚明白。”
国家电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支援四川抗震救援队进入灾区的有73人,8台应急发电车、35台发电机,这些资源如何调配,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在宝兴县,该救援队的负责人余华兴说,“地震之后,首先国家电网第一时间启动地震灾害I级应急响应,除了给四川省电力公司部署任务,紧急调遣我们重庆市电力公司奔赴雅安。其次,我们从出发开始,就一直和国家电网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和四川方面联系协调之后,再下达命令给我们。最后,我们到达宝兴,也是先和县里的指挥部对接,然后接受任务。在这里,每天我们都会参加一个协调会,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力度。”
灾后,治病救人是第一要务。本刊记者连日来在灾区一线走访时看到,通往重灾区的大部分道路在震后几个小时就得到了抢通,重伤患者已通过救护车、直升机等方式转运出去。其迅速高效通过一张灾后医疗救治的时间表就可窥见一斑:
震后10分钟,四川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卫生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全力做好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灾后一小时,首批12支医疗队近200名医务人员奔赴灾区;灾后一天,支援医疗队已覆盖芦山、宝兴两个重灾县的11个乡镇;灾后两天覆盖14个乡镇;灾后56小时后实现了医疗支援的全覆盖。截至24日12时,四川全省共救治伤员23959人次,累计住院治疗6144人,累计出院4633人。
受灾群众的吃、穿、住,同样是一件顶天的大事。
几天的劳累,让芦山县民政局副局长程建眼睛布满了血丝,声音极度嘶哑。他告诉我们,地震前两天,民政局进行了一次应急演练,对物资储备和避难场所进行了检查。“没想到,这些东西立即派上了用场。”
当天中午,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集中到了物资接收点。帐篷、棉被、衣物……一批批应急物资向每一个重灾乡镇进发。
同时,大量的救灾物资也开始向灾区运送。县城里、乡镇上,一个个救灾物资接收点相继成立。
在芦山县城入口处的接收点,民政局工作人员杨菊正在认真登记着每一笔物资。
本刊记者翻开物资接收登记本,在地震当天,共有75笔物资捐赠,有个人的,有企业的,有来自地震灾区的,有来自邻省的。第一笔捐赠是28箱矿泉水,杨菊隐约记得那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来自汉源县。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4日9时,已有4.7万顶帐篷、19.9万床棉被、1万件衣物、1万张折叠床、200个简易厕所、70万平方米彩条布、10万支蜡烛、7万件食品、4万件饮用水和900个应急灯等救灾物资运抵雅安地震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