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深聚焦:公共艺术,如何更贴近公众

记者  姜泓冰

2013年04月25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19日,广西南宁的首幅公共地面3D彩绘《荷塘月色》创作完成。
  人民图片

北京国贸地铁站60米长的“壁画”。
  人民图片

尽管公共艺术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起源于北京奥运会。奥运期间,无论是鸟巢、水立方、机场第三航站楼等建筑设计,还是奥林匹克公园内以“奔向未来”为主题的大型景观设计,或是北京奥运地铁支线体现出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都让公众对公共艺术有了直观的感受。 

到今天,城市雕塑、景观设计等公共艺术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和审美观的同时,还时刻提醒我们去思考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本期周刊聚焦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探讨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

——编  者

“公共艺术就是用艺术的语言与方式去解决公共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就是公共艺术。”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汪大伟  

“公共艺术是人类用艺术的视野来看待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并提供艺术化的解决方式和途径。”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顾  骏  

“公共艺术可以打破‘博物馆泡沫’,更好反映现实生活。”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主席、前英国利物浦双年展行政长官  路易斯·比格斯  

什么是公共艺术?不同的艺术家、研究者有不同的说法,公众多半更是一头雾水。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这是当代艺术走出象牙塔、介入现实生活的一种努力。用艺术的方法来重建社区、改变世界,解决某些公共问题,其作用功效,其实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大、要好,当然也更有趣。

4月12日至15日,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国际公共艺术奖”在全球范围内推举15位研究员,推荐、甄选出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间创作的141件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6个获奖案例,覆盖了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六个地区。这也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研究员推荐国际评委评定而产生的公共艺术奖。专家们表示,它将对全球公共艺术健康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对我国的公共艺术更是一个学习借鉴的良机。

用艺术的方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在今年中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大展上,一位美国艺术家建造了一个大盒子,这个盒子没有顶,观众步入其中,抬头望天,天就是一幅画。其实,人们平时抬头都能望到天,但如此的角度,如此的方位和心情,却独一无二。艺术家在帮助观众欣赏自然,换个视角看待与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公共艺术的特质。

有专家认为,城市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的组成元素,也是艺术品,正如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一样。公共艺术可以看做艺术品从博物馆的传统风格中解放出来,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不仅可观,而且可触、可感,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接近与感知。

在许多开展公共艺术历史较久的国家,公共艺术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如通过公共艺术来提升经济活力,用公共艺术推动政治和谐,公共艺术关注弱势群体,公共艺术促进文化繁荣等等。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会通过强制性规定,在城市建设中拿出相当比例的经费用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建筑,力求用艺术的手段来提升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与艺术品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姚建伟认为,公共艺术集中体现社会整体文化价值,又浸透着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经验属性。城市公共艺术运用城市标志通过整合或分散的延展图形,针对不同的环境空间及使用功能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城市理念与艺术表现的高度协调,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还有学者指出,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用艺术的语言和方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表达对社会发展的特定思考,更多关注艺术与公众、艺术与政治和社会机制等一系列外部问题,无疑是一次当代艺术的有趣嬗变。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