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2012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中国现代文学馆

2013年04月23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言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一年。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在中国作协八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一、文学创作

1.小说与网络文学

据统计,2012年通过纸媒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原创长篇小说超过3000部。作为具有巨大综合能力的叙事体裁,长篇小说一向寄托着作家对民族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长厚重的思考。本年长篇小说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轨迹的表现。李佩甫的《生命册》,在城乡巨变的广阔时代背景中,展现“背负乡土面朝当下”的转型期人物的梦想和奋斗、沉沦和觉醒,力图书写一代人的精神史。金宇澄的《繁花》,主角是上海,是这座城市的今昔岁月和芸芸众生。这部作品采用连载式、网络互动写作,它和叶广芩表现北京生活的《状元媒》一样,致力于化用方言、建构地方性记忆和想象,在接续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长篇小说艺术新的可能性。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探问人性和人情,体现了文学沟通人心的独特力量。周大新的《安魂》感人至深,父子的灵魂对话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诚挚思考。在《六人晚餐》中,鲁敏表现出举重若轻地把握现实的能力,传统工业区里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被赋予了时代和世界的重量。

本年引起关注的长篇小说还有严歌苓的《补玉山居》、张翎的《睡吧,芙洛,睡吧》、苗炜的《寡人有疾》、路内的《云中人》、林那北的《剑问》、蒋子丹的《囚界无边》和孙未的《瓶中人》等,作家们不同角度的勘探和发现,见证了时代生活的宽阔丰盛。

一定程度上由于体裁的轻逸和灵敏,中短篇小说创作一直保持着介入社会现实的充沛热情,作家们在此表现时代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切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从陈应松的《无鼠之家》、王祥夫的《归来》、格非的《隐身衣》、王蒙的《悬疑的荒芜》、邓一光的《你可以让百合生长》、尤凤伟的《岁月有痕》、铁凝的《七天》等名家新作,到魏微的《胡文青传》、姚鄂梅的《狡猾的父亲》、阿乙的《阁楼》、王小王的《邂逅是一件天大的事》、余一鸣的《愤怒的小鸟》、计文君的《白头吟》、蒋峰的《六十号信箱》、陈谦的《繁枝》等青年作家的作品,都证明了中短篇创作处于中国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

2012年的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日益融合的趋势。豆瓣网通过阅读器,尝试为具有纯文学品质的作品提供空间;新浪、搜狐、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的读书或原创频道中,传统文学的在线阅读份额有所提升。网络文学的构成主体是类型小说,年内获得广泛阅读的作品,既有网络色彩鲜明的玄幻、武侠等类型,如猫腻的《间客》、唐家三少的《神印王座》、陈怅的《量子江湖》等,也有较为传统的职场、言情小说,如于莺和江南麦地的《生死浮沉:急诊科的那些事》等。网络原创小说与纸媒出版及影视、动漫、漫画、网游的改编互为传播助力,在2012年蔚为大观。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因为电视剧的热播再次成为阅读热点。

本年上映的国产影片中有38部改编自文学作品,如麦家的《暗算》(影片名为《听风者》)、曹文轩的《三角地》、陈忠实的《白鹿原》、方方的《万箭穿心》、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影片名为《一九四二》),以及改编自网络小说的《搜索》等,这被认为是继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 

2.诗歌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涌现了一批讴歌科学发展辉煌成就、抒发时代精神和人民心声的优秀诗作,如孙晓杰的《红叶辞》、郭金龙的《阳光与海》、廖奔的《我这样吟哦时代》、黄亚洲的《海拔最高的山峰》、张德强的《时代的跨度》、舒洁的《我用静默的胸怀歌唱祖国》等。

本年的诗歌创作,面向现实、贴近时代、介入生活的态势更为突出,诗歌与当下生活的对话能力和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例如刘春的《请原谅我做一个怯懦的人》、刘立云的《经济时代的战争》等;同时也出现了如轩辕轼轲的《赠李白》这样风貌奇崛的作品。欧阳江河、芦苇岸分别推出长诗《凤凰》、《空白带》,西川推出组诗《万寿》,构成了年内重要的诗歌现象。

以地域、代际、性别、社团等主题为划分标准,诗人们集体推出作品,彰显了诗歌生态的生机勃勃。如《诗刊》、《人民文学》等刊发“甘肃诗歌八骏”的作品,《诗歌月刊》推出“全国民间诗刊社团专号”,《诗选刊》推出“2012·中国9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专号”等。《中国诗歌》“2012年网络诗选”专号,集中展示了各大诗歌网站、博客和微博上的优秀诗作,表明新媒体为汉语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空间。

诗歌正在探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走向民众的途径,在北京、南京、武汉等城市,地铁成为诗歌发表的新场所;与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诗歌朗诵会,也体现了诗歌参与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独特作用。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