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
2013年04月23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文学评论
2012年,评论家和学者们直面文学评论的困境和难题,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完善批评方法,关注新现象和新问题,提高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努力使文学评论成为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力量。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高批评的有效性
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为契机,对《讲话》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的理解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热点。文学评论界通过组织研讨活动、刊发专辑论文等形式,针对文学现状,重温《讲话》精神,深入探讨《讲话》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指导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延安文艺与现当代文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廖文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立场》、《现实主义的发展》、雷达的《地气·人气·正气——重温讲话,谈谈我对当前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张江的《当代西方文论:问题和局限》等文章,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考、回应现实文学问题的可贵探索。
批评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评论界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自年初开始,《文艺报》即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并在中国作家网举办以“切实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为题的网上学术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召开全国文学理论批评暨创研工作会议,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杂志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以“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为主题的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都就如何切实提升批评的有效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展开了深入探讨。
2.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取得新进展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中国文学的重要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当代文学的关注热情,也带动了评论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吴义勤的《“极品”莫言——以莫言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张柠的《莫言的意义和研究的歧路》、王春林的《莫言、诺奖与百年汉语写作的命运》、栾梅健的《面对历史纠结时的精准与老到——再论莫言〈蛙〉的文学贡献》、张清华的《诺奖之于莫言,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等论文,分析和研究莫言的创作,也对当代文学的价值、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等宏观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作家代际群体的辨析和讨论再次成为重要的批评现象。《芳草》杂志设立“50后”、“60后”、“70后”作家访谈栏目。孟繁华的《乡村文明的变异与“50后”的境遇——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引发李雪等人的争鸣商榷;黄发有的《文学与年龄:从“60后”到“90后”》,从文学史和理论层面分析了年龄与文学的内在关联;白烨的《新人、新风、新质——青年作家队伍现状观察》,考察了“70后”、“80后”、“90后”作家的创作特点。评论界对作家代际群体的观照,已经摆脱了“贴标签”式的简单命名,更为尊重创作的丰富性、差异性,注重批评的针对性和现场感。
3.新世纪文学与网络新媒体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2012年,评论界关于21世纪以来的“新世纪文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王晖的《裂变与复兴——新世纪十年报告文学回眸》、陈晓明的《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李东华的《沸腾的边缘:新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陈思和的《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兼谈新世纪文学的危机与挑战》、李运抟的《聚焦问题的文学“社会档案”——关于新世纪中篇小说的文学社会学思考》、沈奇的《语言、心境、价值坐标及其他——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现状散议》、张德明的《新世纪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浅谈》、晏杰雄的《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叙述时间》等论文,都力求以整体性的眼光回顾总结新世纪文学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网络文学和新媒体文学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格局。对网络文学主动介入、深入研究、积极引导是评论界的重要责任。曾繁亭的《网络文学之“自由”属性辨识》、房伟的《穿越的悖论与暧昧的征服——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谈起》、邵燕君的《网络时代:新文学传统的断裂与“主流文学”的重建》、康桥的《论网络小说中的穿越、重生、架空问题》等都是这一领域的开拓性成果。
4.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经典化研究
与现代文学史界关于文学史分期和经典化问题的思考相呼应,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问题也开始得到评论界的重视。吴秀明的《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程光炜的《“八十年代”文学的边界问题》、赵黎波的《站在“启蒙”之外的反思——“重返八十年代”对启蒙主义文学观的清理》、董丽敏的《“历史化”性别:“关联”如何可能》、郜元宝的《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语言问题》等论文重点讨论当代文学历史化的相关问题,而孙桂荣的《新时期文学的经典谱系研究》、贺绍俊的《经典化与当代文学》等则对当代文学的经典化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梳理。
上一页 |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