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2时59分,浙江金华网友“半亩地的人”在其微博中披露:交警查酒驾现场,当地一文化局领导酒后向记者大打出手,导致机器损坏,引发广泛关注。(4月7日 中国青年报)
据了解,3月28日晚,当事记者陈某跟随交警部门在婺城区的江北金孝街执法查酒驾。鲍某打开车窗待检时,民警闻到酒味并例行检测。当时,鲍某并未驾车,所乘车辆也并非公车。随后,鲍某与民警发生争吵,测试仪器被损坏。当鲍某发现有记者拍摄时,便拉扯摄像机,双方随即产生争执。
近年来,官员在媒体公众前有很多失态、不当的应答,多次引发围观热议。一些领导干部对新闻媒体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唯恐避之不及。一些领导干部则千方百计捂着、掖着、盖着事件信息,甚至打压新闻媒体,威胁打骂记者,导致一些谣言在网络和群众中肆意传播。这不仅损害了公务人员的形象,影响了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更严重挫伤了政府公信力。
这类事件屡有出现,一方面在于权力监督缺位,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对普通民众傲身子、摆架子,耀武扬威,卖弄权势,平日骄横成了习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官员的政治、人文素质和应变能力较差,应对突发事件缺乏前瞻性思考、面对媒体缺乏相应沟通能力和技巧。殊不知,当前处于公民意识日渐增强、媒体舆论日渐活跃的社会环境中,应对公众媒体,早已是领导干部履职、从政的一部分,而在遇到媒体采访报道时,产生本能的对抗或逃避而引发失态显然已是过时“良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而领导干部怎样与媒体打交道?如何“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这已然成为官员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公开、真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重大突发事件上,官员和政府面对媒体的态度必须转变,不能再是防范、消极和被动的。要清除“土围子”思想、“土霸王”作风,面对质问,要态度鲜明地说明立场,不能含糊。而在说实话的同时,措辞则更应谨慎再谨慎,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以赢得公众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