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人用人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关系重大,不可不慎。媒体借用曾参的名言将用人分为三个层次:“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三个层次的划分值得仔细揣摩分析,以完善我国选人用人制度。
用人导向是向社会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子,更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体现。任用什么人、怎样用人,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艺术,这不仅关系到队伍的团结与政令的执行,更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看法。媒体借古喻今,将用人分为“用师”、“用友”、“用徒”三个层次,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这三个层次,需避免走入三个误区。
第一,“用师者王”,非是重才不重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术业专攻、人尽其才,可以为师也。才能固然重要,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宗旨才是选人用人的首要考察标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只能在“德”的统帅之下才能发挥其“正能量”。所以,不仅要选“才”师,更要选“德”师,这样才能避免跌入“人才陷阱”。
第二,“用友者霸”,非是任人唯亲。有些人可能会狭隘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把“友”理解成亲朋好友,“用友者霸”意味着可以随意地选拔任用亲戚朋友。所谓“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真正“忧君之所忧”的人才能授之以重任。因此,“友”指的不是亲朋好友,而是志同道合人,而只有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志同道合的人,为施政建言献策。
第三,“师”、“友”、“徒”只是相对概念,不是永久标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人读人。不久前张国华贪污腐败案,主角也曾有过将行贿人拒之门外和把礼品扔到大街上的清廉之举,但是随着职务升迁、权力集中和长期掌权,进取心衰减、人生观质变,最终被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打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选人用人必须注重过去、着眼现在,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只有公正准确的考核,才能避免出现有才不用或乱用小人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