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梅 刘时名 贺 强
2013年03月24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发展时代,谁来为城市设防
假如战争明天打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人民防空专家、国防信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刘建国今年格外忙碌,飞机、高铁,在武汉与北京来回奔波。大年初十就到了北京,进行人防教材和训练大纲的编撰以及人防比武的方案起草,一呆就是半个月。
刘建国1997年从过去的科研所所长进入当时的人防系,与人民防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人防战线。他概括说:“人防是小平台、大作为;小人物、大视野;小团体、大领域。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战争中,城市从来就是对方打击的重点。”记者见到刘教授时,他还在忙碌地整理资料。当记者问到“我国目前防空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时,一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当今中国,已经拥有城市600多个。这些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通信、交通枢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战争潜力的支点。因此,在加强专业队伍训练的同时,更要使城市的经济目标与市区的政治、军事目标分散配置,提高城市的整体防空抗毁能力。
怎样保护那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工程和设施?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基地、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水库、仓库、电站等,这些平时造福于民的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给被炸方造成严重困难,还可能引发灾害造成伤亡,甚至在群众中引起恐慌。
人防的意义,早已昭然。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某系主任王维俊告诉记者:资料显示,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利用多种手段,有效地保护了大批经济目标。北约发射了1000余枚巡航导弹,命中率只占20%左右。防与不防,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只要人民动员起来了,所有的人防难题都会得到解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防空靠人民。这难道不是现代人防的一条根本出路吗?
未雨绸缪,机不可失
大建设、大发展、大创新,正在给当今中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也使得需要更大投入的人防建设,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撑和助力。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的出现,也对推进人防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公众对人防建设的了解,还很不够。在参观“新中国人民防空60年建设成就展”时,一名来自河北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对记者说:“往常真的不了解人防是干什么的,在这里看到咱们人防部门平时除了修防空洞,还有那么多工作。战时要组织群众疏散掩蔽,消除空袭后果,原来人防和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联系得这么紧。”
人防教育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平衡。
根据人民防空法规定,在校学生的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初中二年级结合国防知识教育开设相应课时的人民防空知识教育课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达到了100%的开课率。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存在明显差距。
按照人民防空法相关规定,不同层高的民用建筑,应配建相应面积的防空地下室,但受到投资能力、建设实力制约和利益干扰,一些城市在建、已建的相关设施,并没有严格做到这一点。
和平和放心,也麻痹了一些人的国防意识。
就是前些年,武汉以试鸣防空警报的方式在沦陷纪念日示警。但在多次通过新闻媒体发出预告后,当一声激越的防空警报划破长空时,记者在武昌洪山广场上采访了10位市民,有6人知道是在拉防空警报,仅有1人知道65年前的这一天武汉沦陷。在汉口西北湖广场,一些正在滑旱冰的孩子停下来,好奇地四处张望,很快就习惯了警报声,又互相追逐起来。一名七八岁的男孩开着广场上的电动坦克,追逐着前面的小伙伴,笑声飞扬……
在参加多次人防建设研讨活动后,有一种声音反复回响:
我们正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举国共识。对于人防建设来说,在建设每一栋楼房、铺设每一条通信线路、开工每一条公路、展开每一个蓝图时,就把人防的意识、举措、设施纳入进去,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路子。否则,将来再改造、再修补、再后悔,就代价太大了。机不可失,该动员全社会都关注和行动起来了!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