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今日对媒体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国情复杂,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据3月19日中国新闻社)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变革,领导岗位变成了一种高危职业。特别是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犹如污浊暗流蔓延肆虐,时刻冲击、腐蚀着领导干部的灵魂,考验着他们的自持力与忍耐力。比如,世俗的金钱观引诱你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有幸福”的哲学,对金钱顶礼膜拜、奉若神灵;错位的权力观引诱你把当官当成捞取个人私利的机遇,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贪污腐败,贪脏枉法;错位的名利观引诱你把履职尽责与获取个人名利紧紧连在一起,单纯地追名逐利;低糜的享乐观引诱你沉迷于声色犬马,把低俗当有趣,视堕落为潇洒,直至放浪形骸。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将很难抵挡得住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因此,我觉得习近平说“领导者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很值得我们深思。
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就是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观念。共产党人的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重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如果把权力错误地当成私有财产和利己工具,而忽视权力的公共性、服务性等本质特征,就必然导致滥用权力,使权力发生“异化”。所以,我觉得,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从事关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高度,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对权力“思知足以自戒”、对钱财“思知足以自戒”、对名利“思知足以自戒”。一心一意为群众掌权,为群众谋利。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把形象塑造在群众的心目中,把政绩体现在群众的利益中。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如铁打铜铸一般,才能使党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就是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许多哲人把“权力”同“金钱”、“美色”比喻成做官者的“三大陷阱”,提醒人们多加防范和警觉,这个道理的提出很值得发人深思。我们很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走向领导岗位之后,以前梦寐以求的,现在唾手可得;以前围着别人转,现在别人围着自己转;以前只知道争取,现在要求你拒绝。比如,你好吃,就有人投之以美味;你好喝,就有人投之以佳酿;你好色,就有人投之以粉黛;你好捧,就有人投之以谗言。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定力”是经受考验、抵制诱惑的法宝。因此,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官,从而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做事当有益于世,为人应无愧于心”。正如古人所讲: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而逾矩,“亦不出大格”。
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就是要坚持秉公用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谋取任何私利的特权。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守住做人当官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以公心对待权力,自觉强化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谨慎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从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看,要坚持秉公用权重点应克服四种心理:一是私权心理。就是认为权力是自己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就应当为已所用。二是当官发财心理。认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三是补偿心理,要么认为自己收入与贡献不相符,利用职权捞点好处“合情合理”;要么认为过去生活太苦,现在有了权,要把“损失”补回来。四是侥幸心理,认为以权谋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不说,我不说,谁都不知道。这些心理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一些干部犯错误的心理诱因。只有克服这四种心理,才有可能给权力的属性重新定位,也才有可能公平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也才能重树好的风气,凝聚党心民心。
|